近年來,長鋼公司認真落實國家去產能號召,先后淘汰了400級高爐及其配套的煉鋼及燒結產線,但面對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嚴峻形勢,要落實“保生存、求發展”的發展戰略,持續提高人均勞產率已勢在必行。
一、長鋼人均勞產率現狀及問題
在新形勢下,提高勞產率是企業保持低成本運營的關鍵,而保持低成本運營又是保生存的關鍵。因此,鋼鐵業轉型提效不能口號化,空洞化,提高勞產率就是轉型提效的具體體現,基于勞產率持續提高基礎上的轉型提效才是良性的、健康的和可持續的。這種形勢下,工信部明確提出到2020年鋼鐵業人均勞產率要達到1000噸鋼/人.年以上。盡管過去兩年長鋼在轉型提效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但與行業先進及國家要求目標相差較遠。
二、影響因素分析
(一)存在畏難情緒
歷經兩年持續推動后,長鋼改革已觸及深水區,各級領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畏難情緒。特別是職工的維穩難度增大,部分職工出現了思想波動、工作畏懼和前途渺茫等心理,勢必會增大安全生產風險、經營效益風險及社會維穩風險。
(二)機制體制不夠完善
當前,長鋼是傳統國有企業,其組織架構基本采用“直線-職能制”管理模式,存在溝通協調和控制監督成本高、組織整體效益效率低、市場應對反應速度慢等缺點,同時績效考核缺乏科學系統的評定手段,特別是績效考核中不敢授權,部分單位仍存在管崗與工崗、合同工與勞務工績效考評差異,無法有效調動職工的積極性。
(三)人員安置渠道不暢,關鍵崗位人才流失
目前,轉型分流渠道主要包括:解合、內退、替代勞務工等。但合適職工已基本退出,政策的適用范圍逐漸縮小。部份單位成立的創業服務中心僅停留在“收容所”階段,創業服務中心還未真正發揮出人力資源“蓄水池”、“孵化器”和職工“二次創業”的作用。
(四)信息化和自動化水平總體不高,參差不齊
當前,長鋼“兩化”總體水平不高,這也是制約勞產率低下的重要影響因素。首先,歷史規劃設計存在局限性,設計布局和裝備“兩化”建設上水平極低,存在系統不共享等諸多問題。其次,“兩化融合”人才匱乏。受限于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多數干部職工均未脫離依靠人操作和維護的理念,現有“兩化”人員視野狹窄,僅限于現場維護;最后,資金支持缺乏。“兩化”建設需要資金龐大,很多項目短期無法收回效益,很難尋求到資金的支持。
三、持續提高鋼鐵業人均勞產率的建議
(一)從思想上統一認識,做好風控管理
要著力從目標、思想、輿論、文化、情感等方面加強引領,穩定職工思想,促進改革順利實施。一是要著力思想引領,全員參與討論,深層次剖析產生問題的思想根源,讓職工意識到企業存在的差距。二是基層黨支部要積極發揮橋頭堡作用,推動形勢宣講進班組、到崗位,積極做好職工答疑解惑,消除員工的思想顧慮。三是各級領導要帶頭走基層、訪一線,及時掌握職工思想狀態和存在的問題,積極疏導情緒、化解矛盾、聚力鼓勁,增強服務意識。
(二)完善機制、激發活力,促進效率提升
首先,建立科學的員工績效考核評價體系,積極引導職工廣泛參與崗位職責編制,確定科學合理的考核指標體系,深入推廣多勞多得、多省多得、多創多得管理模式,搞活分配,制定個性化的激勵政策;其次,優化勞動組織,推進事業部制和扁平化管理,實行模擬市場管理模式;最后,針對性開展精簡工作,杜絕一刀切現象,科學合理的制定精簡標準及精簡對象的問題。
(三)拓寬安置渠道,建立備用人才庫,抓好人才留用工作
首先,向企業內部非鋼產業拓展業務,拓展人員安置渠道,可根據產業發展和項目推進情況吸納鋼鐵主業富余人員;其次,發揮創業服務中心人力資源“蓄水池”、“孵化器”作用。針對性地開展富余人員培訓和與地方對接安置,充分利用單位閑置資產開發新項目安置富余職工或鼓勵大家自主創;最后,完善人才梯隊建設,逐步落實人才資源儲備,實現企業健康有序發展,形成自身強大的競爭優勢。
(四)加快“兩化融合”,全面推進智能制造
新形勢下,“兩化融合”和智能化必將是持續提高勞產率的主要手段。首先,要轉觀念。要主動走出去和引進來,學習先進企業的成功經驗,建立智能化改造意識;其次,加大培養 “兩化融合”和智能化制造人才力度,培養一批在“兩化融合”和智能化制造方面的人才;最后,積極參與國家在智能制造的重點項目,爭取政府資金的支持,按照投入產出原則,果斷的投入資金,試點先行、示范引領,爭取資金。
四、結語
勞產生產率是人類經濟活動的永恒主題,是經濟發展活動中最重要的變量之一。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中國制造2025的深入推進,勞產率已成為衡量一個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國內外的鋼鐵企業都已將提高勞產率作為重要經營活動不斷推進。因此,各單位更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堅定信心,根據各單位自身特點,加強內部管理,練好內功,通過持續優化人力資源結構,切實提高勞動生產率,助力企業轉型升級和生存發展。(作者單位為首鋼長治鋼鐵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