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慶自貿試驗區建設正式啟航,建設自貿試驗區,是我國新一輪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重慶隨著“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成渝城市群等國家戰略的提出,正處在一個很好的發展時期,尤其直轄市政治、行政方面的體制設計安排,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加強自貿區事中事后監管,才能切實建立健全自貿區建設的管理保障。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創新其核心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主要是指政府依據法律規定和行政法規的要求,在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相互協調的基礎上,對市場及其市場經營主體的正在進行的或已結束的行為和活動進行整體性、全過程、多方位的監督和管理,其目的在于規范各種市場行為,維護市場基本秩序,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上海自貿區先試先行,在加強政府事中事后監管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為其他地區提供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試點經驗。
一、上海自貿區事中事后監管的經驗做法
目前上海自貿區通過安全審查制度、反壟斷審查制度、社會信用體系、企業年度報告公示和經營異常名錄、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健全綜合執法制度以及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市場監督等方面推進了試驗區事中事后監管:
1.簡化辦事程序
建立一口受理、綜合審批和高效運作的服務模式,完善信息網絡平臺,實現不同部門的協同管理機制。
2.提高行政透明度
完善體現投資者參與、符合國際規則的信息公開機制,成立社會參與委員會,支持行業協會和專業服務機構等社會力量參與市場監督,通過制度化安排和信息化手段,減少行政權力的自由載量和尋租空間。
3.建立綜合執法體系
在質量技術監督、食品藥品監管、知識產權、工商、稅務等管理領域,建立集中統一的各管理部門聯動執法、協調合作市場監管綜合執法體系,形成條塊結合、運轉順暢的綜合執法新體系,實現高效監管。試驗區探索建立市場監督綜合執法體系,就是要高效整合政府監管資源為出發點,拓展執法領域,相對集中執法事權。
4.完善投資者權益有效保障機制
實現各類投資主體的公平競爭,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國投資者自由轉移其投資收益。
5.加強對區內企業在區外經營活動的監管
建立企業年度報告公示和經營異常名錄制度。企業年檢制度改為年度報告公示制度后,企業通過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工商部門報送年度報告,特定企業還須提交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年度審計報告;建立行業信息跟蹤、監管和歸集的綜合性評估機制,加強對自貿區內企業在區外經營活動全過程的跟蹤、管理和監督。
二、重慶自貿區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創新的思考
1.強化制度保障,切實防范各類風險
一是加快建立健全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管理辦法,加強法治前瞻性工作,深化各領域改革開放試點,加大壓力測試,加強監管,防控風險,做好與相關法律立改廢釋的銜接,及時解決試點過程中的制度保障問題。二是在提高外商投資的開放度和透明度,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的同時,認真做好外商投資國家安全審查、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等工作,確保有序開放。三是加強境外投資事后管理和服務,完善境外資產和人員安全風險預警和應急保障體系,保護企業海外投資安全和利益。四是完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推動外匯管理方式從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后監管轉變,深入開展跨行業、跨市場的金融風險監測評估,加強對重大風險的預警防范,切實防范開放環境下的金融風險。
2.加強信息共享,推動互聯互通
一是整合多部門資源,探索建立集線上聯合審批監管、政策發布和公示公告為一體的網上行政審批服務平臺,積極推進網上申請、網上受理、網上審核、網上公示、網上發照等全程電子化登記管理方式,作為與線下行政服務大廳自貿服務窗口的配合。實行“一口受理”、 “2+N”聯席機制等一條龍服務,提高辦事效率,進一步營造便利化營商環境。同時,在實踐中動態優化審批流程,簡化審批環節,消除業務重疊。二是建立企業基礎數據庫和各部門信息共享共用的大數據平臺,暢通工商、稅務、外匯、海關、金融等部門信息的互聯互通。以建立數據池和數據通道為基礎,加強對企業經營活動全過程的跟蹤、管理和監督,實現各部門信息的歸集、管理和交換,實現職能部門監管的智能化、隱形化和后臺化,實現政府服務的一站受理、綜合審批和同步運作。
3.推進協同共治,構建“四位一體”監管體系
一是加快自貿區行政管理職能轉變,按照“應放盡放”原則,依法盡快向各片區下放市級管理權限。二是按照審批、監管、執法相分離的原則,積極探索各片區體制機制創新,建立集中統一的行政審批機構和分類綜合執法體系,構建與自貿試驗區核心任務相適應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構建主體自律、業界自治、社會監督、政策監管“四位一體”、互為支撐的監管格局。如創新市場評價機制、建立新型業界自治平臺、發揮第三方專業機構監督作用、完善市場退出機制等,全面提升開放條件下的公共治理能力。(作者單位為中共重慶市九龍坡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