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民收入的基本情況
1.絕對量呈逐年上升趨勢
近年來,重慶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業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拓寬農民群眾的收入渠道,確保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特別是隨著退耕還林、糧食綜合直補、移民補貼等政策的實施,農民的轉移性收入得到大幅提升。農民人均收入由1996年的1479元增至2016年的11549元,增長7.8倍。
2.收入結構呈多元化趨勢
農民的收入由之前單一的農業經營性收入逐漸演變為工資性收入、農業經營性收入共同主導、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補充的多元化格局。家庭經營純收入在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中所占比重正在逐年下降,工資性收入所占比重則逐年穩步上升。
3.城鄉差異呈不斷縮小趨勢
近年來,在城鎮化帶動下,重慶市城鄉收入差距再次縮小,由2015年的 2.59:1縮小為2016年的2.56:1。2016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34元,比上年增長9.6%。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10元,增長8.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49元,增長9.9%。
二、制約我市農民增收的兩大難題
1.農業比較利益偏低
1.1由于區域產業布局不合理、“同構”的問題日益凸顯,導致農產品相對過剩、市場價格持續、大幅下跌。
1.2.種子、化肥、農藥、柴油、農膜等農用生產資料的價格不斷,導致生產成本增加、生產效益下滑。
2.工資性收入難有突破
2.1隨著產業的升級轉型,各企業對員工的素質尤其是職業技能素質有了更高的的要求。但我市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文化素質普遍較差,小學、初中文化程度占了農民工總數的88%,“苦力型”農民工比重過大、“技能型”的人才不足。
2.2據調查,農民工獲取就業信息的方式非常單一,主要靠節假返鄉時從同在外面打工的鄰居或親戚朋友處得到零星信息。這些就業信息非常有限,而且部分信息不是很準確,不僅不能幫助農民工做出正確判斷,還常常會誤導農民工節后進城的求職。
三、“四大戰略”促進農民增收
1.政策支農
1.1全面梳理落實到本地的各項惠農政策,并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細化上級的政策規定。
1.2從市委、市政府到農村一線黨組織,各級組織、各級政府都要積極開展政策的執行工作。
1.3確保政策不錯位、執行動作不走樣、讓惠農政策從紙面上落到地面上“開花結果”、讓紅頭文件變成農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銀”。
2.信息慧農
2.1一是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大力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和勞動力轉移培訓,提升農民的人力資本,增加就業機會。二是提高企業在加強農民教育培訓的參與度,根據企業發展和用工情況,建立農民工崗前培訓、在崗技能提升培訓和轉崗培訓的教育培訓體系,讓企業成為農民工教育培訓的主導力量之一,并適時推進企業培訓的國際接軌與合作,讓培訓的目的更加明確、培訓結果更加實際;三是進一步發揮部門和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強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促進培訓工作向項目化、系列化方向發展,并適時推進企業培訓的國際接軌與合作。
2.2一是各級政府、各部門整合資源,加強對農民工的就業指導、職業介紹和就業信息服務,不斷收集、并及時發布適合農民工的崗位信息。二是充分發揮職業中介機構的信息源作用,引導中機構在公共信息網絡發布真實的就業需求信息。三是建立農民工就業統計網絡,根據市場用工需求,結合農民的求職意愿,進開展一對一、有針對性的職業指導,提高農民工就業的成功率。
3.城鎮化扶農戰略
3.1加快農民工就業制度建設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提高農民工工資權益,消除進城后顧之憂。
3.2推動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扎根城鎮,讓他們居有定所。
4.商標富農戰略
4.1建議各區縣立足當地優勢,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形成信息與技術共享、生產、加工、銷售相互配套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將當地的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實現從農產品到商品的轉變。從而增加農民的創業機會、改變農民增收難的局面。
4.2一是對農產品進行詳細的摸底調查,制定本地農產品商標的發展規劃。二是積極引導農村種養植大戶、專業合作社、農副產品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領頭羊進行商標注冊申請,從產品經營轉向品牌經營。三是重點扶持區域特色農副產品的品牌創建工作,特別要注重具有原產地特征的“名、特、優、新、稀”農副產品申請注冊“證明商標”和“地理標志集體商標”的工作,依次實現注冊、著名、馳名的梯形發展目標。四是以農業園區為依托,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強對產地環境的保護、對生產技術規范以及產品標準的指導。(作者單位為中共重慶市長壽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