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級形式。自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首次提出加快縣域經濟向城市(都市區)經濟轉型以來,臨安市向都市區經濟轉型更加迫切。加快臨安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的轉型,有利于完善城市發展功能,塑造臨安城市新形象;有利于拓展臨安經濟發展空間,打造新的競爭優勢和增長點;有利于加快臨安與杭州主城區融合發展,提升區域價值和城市品位;有利于統籌臨安內外資源要素,推進城鄉一體化。希望就此問題的調研分析對臨安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轉型有所裨益。
一、城市經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
1.縣域經濟的概念和特征
“縣域經濟”這個概念早在20世紀80年代學術界就已經開始使用,當時探討的重點是農村經濟、鄉鎮企業以及財稅體制改革等問題。到目前為止,縣域經濟還沒有形成一個固定的統一的或權威性的概念。綜合專家學者的觀點,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域為依托,以縣級政府為主導,以發展地方經濟為手段,以改善民生為目的,具有地域特色、完備功能的行政區域經濟。它的基本特征有: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基礎的區域經濟;是與“三農”發展密切相關的民生經濟;是聯系宏觀和微觀經濟的中觀經濟;是具有自主行政決策權的行政經濟;是經濟社會功能完備的綜合經濟;是地區差異較大的區域經濟。
2.城市經濟的概念和特征
城市的定義比較經典的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巴頓(Button)提出,“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城市是一個坐落在有限空間地區的各種經濟市場——住房、勞動力、土地、運輸等等——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網狀系統。城市經濟學中把各種活動要素在地理上的大規模集中稱為城市。”城市經(urban economy))是指由工業、商業等各種非農業經濟部門聚集而成的地區經濟。城市經濟是以城市為載體和發展空間,二、三產業繁榮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資本、技術、勞動力、信息等生產要素高度聚集,規模效應、聚集效應和擴散效應十分突出的地區經濟。城市經濟發展是城市功能賴以發揮作用的重要物質基礎。城市經濟的主要特征有:人口、財富和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集中;非農業經濟在整個經濟活動中占支配地位;經濟活動具有對外開放性。
3.縣域經濟和城市經濟的聯系和區別。縣域經濟和城市經濟都具有綜合性特征,其基本構成要素都是特定范圍內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自然、歷史、社會環境。但是,作為生產力發展的綜合表征,縣域經濟和城市經濟又是不同發展階段的產物,分別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特定階段相適應,在經濟空間的形態布局、產業體系的結構層次、經濟增長的動力支撐、要素資源的配置方式等方面,呈現出明顯的不同。
3.1從空間布局看,縣域包括縣城、鄉鎮和農村,縣域經濟的發展自然就在縣域的行政區劃范圍內,處于一種外部行政邊界明晰、內部經濟不集聚的典型狀態。城市經濟則是將城鎮作為空間網絡節點,對外融入全域城鎮體系,對內吸引人口、產業集聚發展,引導空間功能化布局,形成要素集中、產業集聚、功能集成的空間格局。
3.2從產業形態看,縣域經濟基本上以fhnwtuue6E+guoSxabt6Lg==傳統產業為主,盡管二、三產業比重較高甚至已占主體地位,但總體仍處于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低端,支柱產業一般為根植于縣域資源稟賦的地域特色產業。城市經濟的二、三產業比較發達,特別是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明顯,金融、物流、旅游等現代服務業迅速發展,農業產業化、規模化、企業化經營,集生產、生活、生態功能于一體的都市農業也快速發展。
3.3從動力支撐看,縣域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由廣義技術進步而引起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還未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而城市是信息、研發、人才等創新資源的主要聚集地,使科技創新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成為可能。
二、臨安向城市經濟轉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機遇
1.1發展路徑上有新方向。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在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城市經濟。尤其是十八大以來,中央政府多次明確表示,城鎮化和城市經濟發展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浙江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明確提出加快縣域經濟向城市(都市區)經濟轉型的要求,并“十三五”規劃中
1.2城鄉一體化有新要求。省委明確提出著眼于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完善聯動推進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率先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1.3管理體制上有創新舉措。中央要求建立多元可持續的新型城鎮化資金保障機制。省委要求建立健全加快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轉型的體制機制。十八大以后,城市化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倒逼進行一些重大制度改革,讓農民成為市民,讓住房市場真正成為釋放居民巨大潛在消費需求的市場,減少政府對市場的過多管制與干預。而要做到這一點,政府必須下決定對一些制度進行重大改革,這些改革創新舉措將進一步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1.4拓展發展新空間有新需求。城市經濟發展的規律告訴我們,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諸如“道路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病。而杭州在防治可能出現的城市病,降低環境污染的目標下,必定尋求新的發展空間和方向、新的經濟增長點。而臨安是距離杭州最近的經濟發展“原始股”,因此,臨安很大程度上將成為杭州未來發展新的空間。
2.挑戰
臨安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轉型有一定的現實基礎:比如框架基本成型的主城區城建基礎;以高速、省道為主的通杭交通基礎;以青山湖科技城為主的平臺基礎;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產業基礎;以區市協作為主的融入機制基礎等。但整體上來看,臨安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轉型正面臨一些挑戰。
2.1存在區位劣勢。區位上雖然與杭州市區無縫對接,但與杭州中心城區之間,相隔了余杭可開發的大片農村,這成為杭州要素外溢“海綿”地帶和功能輻射的“玻璃板”。除了余杭,杭州周邊的富陽、德清、海寧等區縣市,在區位上都比臨安更占優勢,直接與杭州主城區接軌。
2.2與杭州中心城區缺乏快速通道。通勤成本是影響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盡管臨安有科技大道、省道和杭徽高速與杭州主城區對接,然而高速只到主城外圍,缺少與杭州中心城區之間的快速便捷通道。從這個意義上說,進城“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仍然存在。
2.3城市建設和軟硬環境整體形象品位不高。且不說與杭州主城區以及余杭、蕭山城區相比,就是與周邊的德清、海寧等杭州都市經濟圈緊密層節點城市相比,臨安城市建設也有不少落差,這直接導致臨安被鎖定在“卷簾門”經濟,也直接影響城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另外,從城市建成區和開發密度角度看,臨安與余杭、富陽等地也存在較大差距。
2.4產城融合度不夠。一方面,臨安主城區配套的服務業不夠發達,導致消費需求外流;另一方面,經濟開發區和功業功能區配套設施和服務不完善,導致人口進不來,進來了住不下、留不住。產城融合度不高,影響到區域價值,如影響到房地產業、樓宇經濟的發展水平,從而間接影響到三產比重一直難以提升,產業結構難以優化。
三、關于加快臨安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轉型的幾點建議
1.塑造城市經濟發展的硬環境。一是升級融杭交通網絡。以全面融入大都市為主線,以城際鐵路建設為帶動,加快入杭快速路建設,全面升級融杭交通網絡,實現與杭州城區的功能對接。二是整體提升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重點統籌市區和中心鎮、特色鎮、中心村的交通、環保和功能性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城鄉全覆蓋開放型交通體系,搞好電力、通訊、水利、防洪、供水、供氣、排污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全面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三是全面美化城市環境。以深化“靚城行動”,實施道路等市政基礎設施全面改造升級。堅持全市域景觀化理念,擴展入城口整治范圍,將入城口整治延伸到青山、玲瓏外圍地帶,改善城鄉面貌,優化美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發展品質。
2.做大做強城市經濟主體。一是打造臨安工業經濟“升級版”。切實加大平臺開發力度,加快推進科技城橫畈產業區塊、經濟開發區於潛拓展區和浙西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園區三大平臺建設,同步推進老工業平臺二次開發和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建設,引領產業集聚集群發展。大力實施工業主導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大力推進行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著力擴大有效投資,全面提升綠色照明、電線電纜等傳統優勢產業的創新能力和裝備水平。堅持以“四換三名”工程為突破,以畝產效益、能耗控制、環境容量等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深化“訪企解難題、服務零距離”活動,為企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創造良好環境,全面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二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力強化招商引資,努力招引一批要素利用率高、投入產出比大的總部企業,大力發展一批輕資產、重創新的智慧經濟,大力發展稅源(樓宇)經濟。依托城市人流信息集聚、交通便利的優勢,加快打造一批科技服務、電子商務、文化創意、商貿會展、現代物流、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大動力。從戰略高度謀劃健康養生產業、電子商務和地鐵經濟,培育未來城市主導產業。
3.培育城市經濟新興業態。一是按照“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模式規劃建設完整的孵化產業鏈條,推進孵化空間擴容,形成投資多元、形式多樣、專業性強的孵化器集群,推動孵化企業產業化。二是大力改進和加強我市的信息經濟基礎設施建設,以電子商務為主體形態,強力推進“電商四攻”戰略,促進電子商務與物流服務協同發展。三是依托“三大新城”及城市綜合體建設,以開發、出租樓宇引進文化創意、金融服務、中介服務、科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企業及大型企業總部,變平面發展為立體發展,向空間求發展,向樓宇要效益。四是以清涼峰省級旅游度假區規劃建設為契機,整合臨安旅游資源及地域民俗文化資源,發展生態養生、文化體驗等特色旅游業態,推動臨安市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五是結合城市經濟發展規劃城際軌道交通線位站場,將站場建設與“三大新城“建設結合起來,與周邊交通基礎設施、商業廣場街區無縫連接,打造若干人流共享、百業互動、百業興旺的商圈。(作者單位為中共杭州市臨安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