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新常態下農業農村轉型發展的根本選擇,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依托農業,立足農村,實現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重點是創新融合,目的是讓農民致富、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時關于“貴州要走出一條不同于東部,有別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要發展體現資源優勢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優勢產業,發展農產品保鮮、精深加工等為主體的第二產業,加快發展農業觀光旅游、農業物流等為主體的第三產業,實現農業‘接二連三’”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貫徹落實陳敏爾書記、省長在黔南調研時關于“黔南要把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作為一個工作重點,做出一個決定,抓出一批典型,以點帶面,形成全州‘三農’發展良好局面”和“搞一個‘接二連三’的示范區,一個‘接二連三’升級方案”的工作要求,牢牢把握發展和生態兩條底,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創新山地農業發展模式,依托州內優質生態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紅色旅游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大力推進以農旅一體化、農產品物流等為主體的農村第三產業,加快實現農業“接二連三”協調發展。通過對黔南州的農業情況進行了調研,并提出一些思考。
一、黔南農業發展現狀
目前,全州國土面積2.62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21萬畝,有50個現代農業園區,種植茶葉130萬畝,蔬菜400萬畝(次),精品水果100萬畝,中藥村100萬畝,優質米150萬畝,生豬飼養600萬頭,綠殼蛋雞3000萬羽。但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大背景下,國家調結構、補短板、惠民生政策對加快“三農”發展帶來了一系列新機遇。但是,從總體上看,由于我州傳統農業比重大的局面仍然沒有根本改變,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仍然較低,尤其是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農村市場體系薄弱,信息化水平低、農產品流通和農業服務業種類少、規模小、發展慢,制約了我州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目前,農業現代化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農村發展依然是全面小康的“短腿”,農民增收依然是“三農”工作的難題。特別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農業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生產成本抬升,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補貼效應減弱,使新階段“三農”工作面臨新挑戰。因此,結合黔南當地情況,以資源優勢和發展現代山地特色農業為主要發展趨勢,開展以農產品保鮮、精深加工等第二產業,加快發展農業觀光旅游、鄉村旅游、農業物流等為主體的第三產業,實現農業“接二連三”發展,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成為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的有效手段,成為實現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和城鎮化的有效載體。到2020年,黔南州農業增加值200億元以上,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建成 12個旅游鄉鎮、70個鄉村旅游重點示范村、200個鄉村“農家樂”。
二、抓好農業“接二連三”發展的幾點思考
黔南州農業系統要準確把握當前農業農村發展新特征,適應新常態、搶抓新機遇、迎接新挑戰,堅持從黔南山區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山區農業比較優勢,依靠科技進步,依托資源稟賦,圍繞市場需求,凸顯規模效應,整合生產要素,帶動產業開發,壯大經營規模,延長產業鏈條,使農業與二產、三產有效連接起來,使產、供、銷各環節銜接起來,使農業與各種新興市場業態銜接起來,不斷拓展農業經濟內涵和外延,加快推進黔南農業現代化進程。
1.堅持龍頭帶動原則
黔南州12個縣(市)要根據自身的主導產業,引進或培育1-2家以做品牌、做渠道、做研發、做標準為主的龍頭企業,并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增資擴股、重組上市、收購兼并、品牌聯盟等多種形式,開展跨區域、跨所有制重組與合作,著力推進“公司+農戶+基地”發展模式,努力形成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發展格局。當前,要扎實推進茶產業和醫藥產業整合重組工作,打造特色龍頭企業品牌,提高黔南州整體的經濟收益。
2.抓好農產品市場銷售環節
依托交通區位優勢,鼓勵支持多主體參與現代農產品商貿流通,積極發展農貿公司和購銷聯合體等農產品流通經濟實體。引導支持農業企業、農業經濟合作組織、農業種養大戶運用連鎖經營、配送銷售、網上交易等現代營銷方式和手段,建立產銷直掛的經營機制。充分發揮營銷大戶、種植能手示范帶動作用,利用各類中介組織,培育農村經營主體,發展訂單農業,搞活農產品流通。在都勻、平塘、三都、甕安、貴定、惠水、羅甸等縣(市)規劃建設一批集農產品批發交易、倉儲配送和冷鏈與快遞物流于一體的農產品物流園,充分發揮龍里雙龍物流園、長順大中華“東西合作”農特產品物流園的作用,搞活農產品商貿流通。
3.抓好注重互聯網+農業
堅持走農業信息化之路,重視和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信息體系建設,整合現有農業網站,建設好黔南州農業信息網絡平臺,逐步建立黔南特色農產品產業網站、網頁,積極推介我州特色農業資源。依托物聯網打造農業大數據平臺,依靠大數據等信息平臺搭建農特產品大數據信息采集系統,收集整理農村資源信息,努力構建農業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實現農產品網絡互聯,讓農產品信息通過物聯網實現網絡分析與評估,指導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為農業經濟提供及時、準確、有效的市場信息。
4.抓好農業觀光旅游
加強資源和產品整合,推出沿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國道線和環貴陽、“泛都勻”以及環各個縣城的農業觀光旅游線路;同時要不斷發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在黔南少數民族名特優產品基礎上,積極開發一批特色旅游商品;加強旅游從業人員培訓,不斷提高鄉村旅游服務質量和水平檔次。充分發揮荔波瑤山、貴定“金海雪山”、惠水好花紅、福泉江邊寨等品牌效應,帶動周邊其他的民俗文化以及旅游事業。另外,還要重點建設一批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開展生態旅游事業,從而使當地的民俗文化得到進一步弘揚。并圍繞農村生活發展養老服務業,建立養老養生院所,以及休閑旅游。立足旅游資源和旅游消費大市場,依托農業園區、林區、茶山等加快農家樂發展,推進農旅、林旅、茶旅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休閑度假產品。
5.落實財政、金融部門支持政策
政府部門要加大資金投入,增加農產品種養業、加工業基建投資力度,并不斷推廣應用相關創新技術,提高產品收益;再由州級財政安排農業“接二連三”發展專項資金,并逐年增加資金總量,主要用于農業“接二連三”的技術改造項目補助,以及設施、設備引進和更新的貸款貼息,重點扶持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的興辦、技術引進改造、設備更新、品牌建設和重大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縣(市)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農業“接二連三”專項資金,用于扶持本縣(市)農業經濟發展;縣(市)政府要加強與各大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農商行)聯系,通過貼息等手段,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適當放寬龍頭企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使用扶貧貸款的條件,在貸款利率上實行優惠。
6.落實土地優惠政策
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落實政策的力度,通過對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用地進行統籌考慮、安排,優先報批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生產經營需征用土地,除上交中央、省和補償給村集體及農民個人的費用外,地方留成部分依法按標準的下限征收。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以出讓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土地價格給予適當優惠。各縣(市)按規劃建設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鼓勵和促進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向園區集聚。對規模較大的種養業基地中的畜禽飼養地、設施農業用地、農村道路用地、水產養殖用地、農田水利設施用地等視為農用地,如不改變農業用途和集體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只進行變更調查登記,不需辦理農用地轉用手續。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申報安排土地開發、復墾整理項目時要向農業產業化項目傾斜,全力扶持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
7.組織機構保障
成立促進農業“接二連三”工作領導小組和辦事機構,加強綜合協調,搞好調查研究。州、縣(市)財政部門要將農業“接二連三”工作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
8.嚴格考核制度
制定州、縣(市)農業“接二連三”工作考核機制,健全我州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和休閑觀光農業統計、考核指標體系,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實行動態管理。
黔南州應該把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作為一個工作重點,以點帶面,形成全州‘三農’發展良好局面”和“搞一個‘接二連三’的示范區,進一步推進“三農”政策在農村的落實力度,完善工作機制,勇于挑戰,加強合作與溝通,共同推動農業“接二連三”工作持續健康發展。(作者單位為中共黔南州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