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 “決勝全面小康”的偉大目標。要全面建成小康,脫貧攻堅是關鍵。各民主黨派作為黨委政府的智囊團,是推進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生力量,應繼續發揚優良傳統,為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貢獻力量。
一、發揮好參政議政職能作用,為脫貧攻堅獻實言、出良策。
一是組建一支扶貧參政議政隊伍。民主黨派可選拔參政議政能力較強、了解民情的黨員參加扶貧工作,通過內外聯合,重點發展一些經濟、法律、社會、人文、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組建和充實扶貧參政議政人才隊伍。二是定期開展脫貧攻堅調查研究。“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搞好調研是“精準”參政議政的基礎。民主黨派要改變了傳統意義上“坐而論道”的參政議政模式,定期下基層調研。不但要對幫扶對象進行調研摸排,了解他們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困難,而且找準他們的發展短板,為他們出謀劃策。三是拓寬參政議政平臺。通過提供資政報告、專題座談會、提交提案議案等方式,拓寬民主黨派扶貧參政議政平臺,擴大黨派的聲音。
二、發揮民主黨派監督力量,規范組織好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
一是與民主監督參與扶貧全過程。通過參加專項評估、加強日常聯系、組織專家學者跟進監督、進行政策宣講等多種方式全方位深入參與脫貧攻堅工作,及時準確掌握脫貧攻堅的新舉措、新進展和新成效等,將此作為實施好民主監督的切入點。二是堅持問題導向。充分發揮民主黨派智力密集優勢,從中敏銳發現問題,針對發現的問題,深層次研究,提出應對之策、解決之方,真正將監督的過程變成發現問題、找準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三是提升監督實效性。積極向黨委政府提建設性或批評性意見建議,意見建議做到言之有據、言之有理、言之有益,以有利于提高意見建議的采納率,從而提升民主監督質量,促進脫貧攻堅取得更大成效。
三、發揮人才資源優勢,為扶貧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深入扶貧對象開展專業培訓。深入貧困一線,定期開展農村教師培訓、職業教育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技術人才培訓、農民實用技能培訓;醫療衛生人員培訓、尤其是培養農村急需醫療人員等。二是深入農戶開展技術指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可以利用民主黨派黨員專業特長,為困難群眾提供技術咨詢和服務,提供智力支持,提高脫貧效果。三是建立智力扶貧常態機制。 扶貧工作中短期“輸血”重要,長期“造血”更重要。所以要利用黨派優勢推動建立健全扶貧機制,定期與與政府部門、科研院校溝通與聯系,針對薄弱環節精準施策,實施長效長遠扶貧戰略,增強貧困戶和貧困地區的后發優勢。
四、發揮聯系廣泛優勢,匯聚力量開展扶貧攻堅。
一是匯聚扶貧資源。民主黨派要努力拓展社會服務的深度和廣度,鼓勵社會組織、各類非公有制企業及個人,充分發揮民主黨派成員中企業家的作用,自愿采取包干、定向等方式參與精準扶貧。二是集中資源優勢抓好項目建設。除了通過培訓、捐贈、免費醫療服務等方式開展教育醫療扶貧外,可協助引進項目、協調村企結對幫扶,促進地方發展特色產業,激發當地經濟活力、持久脫貧,這也是民主黨派扶貧開發的優勢和特色所在。三是結合自身智力和資源優勢,切實開展好社會服務。民主黨派社會服務工作在扶貧方面從最初單純地提供技術咨詢和培訓服務,到現在已形成項目建設、智力支持、改善民生等綜合性的立體幫扶機制,最大限度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實施多方位的。
五、發揮品牌優勢,提升扶貧工作的影響力。
各民主黨派可以借助“同心工程”“致福工程”“引鳳工程”等知名社會服務品牌的影響,或創新幫扶平臺,吸引海內外人士參與到精準扶貧攻堅戰中,還可讓貧困地區的群眾增強戰勝貧困的信心和決心。一是深入實施同心示范脫貧工程。圍繞“同心鄉村示范建設”的相關要求,建好三個基地,要做好個性化幫扶措施,做到精準幫扶 “一戶一盟員、一戶一方案、一戶一目標、一戶一檔案、一戶一產業、一戶一技能”,夯實同心鄉村建設基礎。二是實施特色產業脫貧工程。增強建檔立卡戶主體發展意識和自我造血功能,組織民主黨派行業專家和龍頭企業、合作社帶頭人,實施“專家+科技示范戶(企業)+農戶+外援+政策”產業開發幫扶行動。三是實施“陽關扶貧”工程。創新資金管理使用方式,在貧困地區特別是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以扶貧攻堅規劃和重大扶貧項目為平臺,整合各種社會扶貧資金,多黨集體協商扶貧開發大計。四是實施“黨派+互聯網+扶貧”工程。由各黨派中央組織或社會公益組織建立信息匯集平臺,結合新時期形勢和特點,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籌劃有創意、形式多樣的活動。五是建立“社會服務”長效化工程。過去,各民主黨派的社會服務大多是偶然性、突發性的,“短、平、快”的服務和項目居多,服務方式、流程亟待規范。可以借扶貧之機轉型提升,在服務方式上進行創新,積極探索流動服務與固定服務相結合的服務方式,形成長效機制。(作者單位為中共重慶市九龍坡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