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利津縣認真實施“科技興縣”戰略,注重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堅持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不動搖,不斷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工業創新,努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
一、利津縣實施創新驅動的主要做法
(一)深化產學研結合,提高“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強與高等院校的戰略合作,全面增強科研能力和人才交流水平,與省內知名高校開展戰略合作,組建了“青島科技大學龍翔實業研發中心”、“東營市三陽紡織產業技術研究院”、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科教學科研與技術應用基地、山東理工大學綠洲醇研究生科研工作站等研發平臺。截止目前,全縣已有50多家企業與7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行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二)激發人才活力,加快自主創新。人才是企業的生命之源,只有激發人才的創新創業活力,企業轉型升級才有最根本的動力。利津縣聚焦重點產業和特色產業引才聚才用才,精準實施重點工程,通過高層次人才帶動產業轉型升級。依托高層次人才,綠洲醇公司從普通白酒生產企業,發展成為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康寶公司申請發明專利5件,產品60%以上出口美國等發達國家。近年來,利津縣24家科技型企業重點引進各類科技創業人才70余名,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根本動力。
(三)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支撐企業創新發展。利津縣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工作,健全工作體系、強化激勵機制、搭建服務平臺、推動專利成果轉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動知識產權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先后培育了15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達到24家,取得專利83項。
(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利津縣堅持資源與資本、企業與技術緊密結合,重點圍繞裝備制造、精細化工、新材料等領域,引導企業引進轉化高新技術成果,加快企業轉型升級。近年來,全縣共引進轉化科技成果20余項,鑒定科技成果48項,獲省科技進步獎1項,市科技進步獎11項,有23家企業列入市級科技型企業。
(五)積極推動項目對接,加大科技研發經費投入。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利津縣主動作為,積極對接,運用好、落實好中央各項政策,堅持挖掘項目資源,扎實做好項目招商、項目對接、項目落地工作。在省市相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全縣共爭取市級以上科技項目89項,爭取上級無償扶持資金2600多萬元,有力的帶動企業科研經費投入。
二、利津縣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一)創新主體動力不足。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有的創新意識差,習慣“等、靠、要”,吃“現成飯”;有的怕冒風險,無意于長遠發展;有的處于起步階段,缺少外部支持;有的創新行為存在短期化傾向,走一步看一步。這些都造成企業科研經費投入少,科技創新動力不足,難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產品。
(二)科技創新投入不足。由于企業自身經營情況不佳,大多數企業無力加強技術研6buAZpGOeQd8Kk1xhenrfQ==發投入,制約著新項目科研、開發、培育和轉化;多元化的社會投入機制尚不完善,缺少科技投入帶動的杠桿作用,在爭取的上級部門經費中,也僅是通過課題撥款、貸款貼息等方式給予一定的經費扶持,仍有大部分企業得不到經費支持。
(三)科技人才十分短缺。由于創業環境不優,我縣對高新技術人才的吸引力不強,現有專業技術人員在人才總量、素質、結構分布等方面不能適應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也不重視配套的中層技術骨干以及熟練技術工人的引進和培養。
(四)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滯后。由于高新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對經濟發展示范帶動作用不強。全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百余家,而我縣僅2家,且規模較小,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尤其缺乏綜合實力強的大中型高新技術企業。
三、利津縣實施科技創新的對策建議
(一)深化產學研合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突出重點,統籌推進,堅持“產學研活動精準化、產學研項目實質化、產學研機制長效化”。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采取共建產學研聯盟、科研教學基地等方式,提前介入,實現科研成果共享、共贏。重點加強與省內知名院校的深度合作,推進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創業實習基地等平臺建設,實現以平臺聯系專家、以專家聯系高校的產學研模式。
(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升縣域創新能力。引導企業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管理規范、流轉順暢的現代知識產權制度,激發創新活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進專利成果產業化。一是宣傳普及知識產權知識。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宣傳知識產權法律法規,普及知識產權知識,增強社會公眾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二是加強知識產權指導管理。開展“專利代理進企業”活動,重點支持技術密集性企業專利“打包”申請,拓展知識產權保護領域。三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持續深入開展知識產權執法專項行動,查處打擊專利侵權、假冒專利行為,凈化技術創新環境,保護各方面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三)堅持多元化科技投入,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保障。發揮政府投入引導作用,增強政府投入調動全社會科技資源配置的能力;調整和優化投入結構,加大對新材料、生物醫藥、先進機械制造等優勢產業的扶持力度;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引導、激勵企業真正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積極促進金融與科技融合,進一步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金融機構服務企業的新模式,利用資本市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及企業的迅速成長。積極吸引各類科技風險投資和創業投資,建立起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信貸投入為支撐,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渠道科技投入體系。
(四)強化人才強縣觀念,加大科技人才引進。充分利用現有人才引進機制,完善落實科技人才獎勵、職稱評定、專項津貼、科技項目負責制、技術入股等優惠政策。采取引進、聘用、兼職等形式,重點引進高新技術產業、效益農業及企業管理人員等技術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對引進的技術人才,要創造有利于發揮其特長的良好環境,并在科技項目、外出進修和參加學術會議等方面予以傾斜,充分發揮他們在技術創新上的作用,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五)實施企業技術創新戰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引導企業走“差異化”發展路子,生產“獨特”型產品,避免同類型產品惡性競爭。引導企業緊跟科技潮流,主動參與競爭,努力實現產品由“制造”到“創造”的跨越式發展。支持企業建設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的建設,充分發揮孵化基地的作用。鼓勵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建立研發中心或技術中心,并給予適當財政補貼,提高企業原始創新、集成創新能力;鼓勵多個相關企業共建研發中心,共享科研成果;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聯合建立研發機構。(作者單位為東營市利津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