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后,青年大學生群體的職業價值觀出現了一些消極負面傾向,突出表現為:重職業的個人價值、輕職業的社會價值;重物質性價值、輕精神性價值;重當下價值、輕長遠價值;重在發達地區實現職業價值、輕在欠發達地區實現職業價值。我國經濟基礎的重大變動、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傳統文化糟粕的影響和外來思潮的沖擊、信息化技術的迅猛發展是導致當代青年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負面傾向的主要影響因素。
職業價值觀是人們對職業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是個體一般價值觀在職業生活中的體現,是個人對與職業活動相關的人、事、物等客觀事物的重要性評價與看法,是人們看待職業的一種信念和態度。青年大學生是一個社會從業人員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于個人于社會意義重大。職業價值觀與特定的時代密切相關,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在人們觀念上的反映。我國正處于一個深刻的社會變革時代,轉型階段和信息化時代浪潮引起了人們職業價值觀的明顯變化。受此影響,當代青年大學生群體的職業價值觀發生了諸多變化,其中既包括一些適應社會職業生活發展和促進社會職業生活進步的積極可取的傾向,值得肯定和加以發揚光大,但是也出現了一些消極負面傾向,不容忽視。正視其負面傾向,深入分析和把握其影響因素,對癥下藥,對于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頗具現實意義。
一、當代青年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負面傾向
(一)重職業的個人價值,輕職業的社會價值
與一般事物的價值不同,職業生活作為價值客體,既具有其個人價值,也具有其社會價值。如何看待職業活動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及其關系,是職業價值觀的核心內容之所在。以往,青年大學生群體的就業談不上什么個人選擇,以被安排、服從分配為特征,正所謂“革命青年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其職業價值觀具有強烈的社會指向性,職業活動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二者之間以統一性為特征,極大地便利了整個社會的職業安排和各行各業對于從業人員的需求。新的歷史條件下,青年大學生群體在評價不同職業的價值和實際擇業時則往往偏重于自身的愿望和利益,職業生活中部分青年大學生重索取輕奉獻、頻繁跳槽是其突出表現,職業的個人價值與職業的社會價值二者之間的對立性突出,重視前者,輕視后者。這種轉變固然有一定積極意義,但是過分注重個人自身的愿望和利益,也加劇了社會職業生活需求和個人職業理想之間的矛盾,給國家、用人單位在職業安排方面帶來了困難,不利于國家整體利益、用人單位總體利益的實現和發展。
(二)重物質性價值,輕精神性價值
職業生活對于從業人員的價值既包括物質方面,集中表現為不同職業給從業人員所帶來的經濟收入的高低、物質財富的多少,也包括精神方面,不同職業活動對于從業人員志向吻合、愛好實現、人格成就有著不同的影響。過去,青年大學生群體在選擇職業時不僅僅關心從事特定職業所能獲得的經濟收入,還特別關心特定職業活動是否契合和有利于實現自身的精神追求。新時期,在職業活動的物質性價值和精神性價值權衡上,職業活動的物質性價值則往往被優先考慮,一些年青大學生甘愿放棄、犧牲自己的理想、興趣、愛好,選擇那些能為自己帶來更多物質利益的職業,屈就于一些職業生活。現實職業生活中不少事例表明了這種傾向的存在,有年青大學生甚至在就業、從業過程中,唯利是圖,為了獲得豐厚的經濟收入從事不正當的職業活動,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重當下價值,輕長遠價值
從時間維度上看,職業價值的充分實現是一個過程。過去,青年大學生在職業生活中往往能理性地認識到這一點,從長計議,甘愿為充分實現職業價值長期付出,“板凳一坐十年冷”,對待職業活動能執著,鍥而不舍,“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但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一些青年在這方面有一種負面傾向,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切實際地追求一舉成名、一夜暴富,置身實際職業生活時,“這山望著那山高”,山山無定蹤。這種傾向,既不利于相關職業水平的提升,工匠精神的培養,也不利于從業人員應對職業生活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和挫折。
(四)重在發達地區實現職業價值,輕在欠發達地區實現職業價值
過去,年青大學生信奉“好男兒,志在四方”,“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特別是上個世紀60年代廣大青年學生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上山下鄉”,直到80、90年代廣大青年學生仍被“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深深吸引。現如今,在“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下,青年大學生在職業的區域選擇上則傾向于到經濟社會發展較充分、發達的地區就業,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區扎堆,“北漂”、“孔雀東南飛”等現象十分突出,歷久不衰。雖然選擇到中部、西部地區就業的人數在逐漸上升,但仍然以選擇大中城市和東部地區為主。部分青年大學生能夠選擇到基層和西部就業,也主要受其中的優惠政策所驅動。這種傾向固然源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的區域發展不平衡,但是它的長期存在又會反過來進一步加深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程度。
二、當代青年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負面傾向的影響因素
導致當代青年大學生在職業價值觀方面的上述負面傾向的原因十分復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基礎的深刻變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是唯物史觀的一條基本原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基礎發生了重大變化,由原來的單一公有制逐步演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與之相適應,分配方式也由原來的單一按勞分配演變為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所有制與分配方式的變化,帶來了人們物質利益的多樣化,反映到觀念層面,就出現了人們利益訴求的多樣化,除了社會利益之外,人們日益重視個人利益。這種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必然影響到社會中的每一個群體。青年大學生充滿活力,思維敏捷,對時代與社會的變化感受敏銳,容易接受新事物,觀念更新快。當社會出現利益多樣化時,與其他社會群體一樣,青年大學生也會日益重視個人利益。反映在職業價值觀方面,就在一定程度上出現重職業的個人價值、輕職業的社會價值的負面傾向。
(二)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
黨的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我國經濟體制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逐漸轉變為市場經濟。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愈益明顯與重要,由基礎性作用向決定性作用轉變。市場講究資源配置的效益,人力資源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受市場驅動的影響,反映在擇業、就業上,人們會趨向于那些最能體現自身價值的職業領域、就業區域,更強調職業的個人價值而一定程度忽略職業的社會價值,更傾向于在經濟社會發展相對充分的地區就業。人們眼光普遍短視與急功近利,會使人們在職業價值觀方面表現出重當下價值、輕長遠價值負面傾向。物質利益在現實生活中的直接性、基礎性、明顯性和實用性等重要作用,使得人們在職業選擇方面往往會更加注重物質性價值而輕視精神性價值。青年大學生在這些方面也不例外。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取代了先前的統一分配成為新的社會的用人制度與方式。青年大學生的擇業、就業自由度在觀念與現實的層面不斷增強與擴大,就業更加靈活、自由。在這個背景下,青年很容易就把個體利益置于擇業就業考慮的優先地位。
(三)傳統文化糟粕的影響和外來思潮的沖擊
中國傳統文化既有其精華,也有其糟粕,里面存在赤裸裸地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的思想觀念和理論主張。春秋時期的楊朱所公開宣揚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就是突出表現。民間的“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錢能使鬼推磨,無錢逼倒英雄漢”等等說法也是這種表現。這些思想觀念在社會生活中一直有市場,還相當活躍,深刻影響著一些人的就業行為。加上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與利潤最大化原則,使這種影響進一步擴大。很多人認為,炫富、擺闊、縱欲就是“瀟灑人生”;大款、大腕就是崇拜的偶像;金錢、別墅、寵物就是輝煌人生的象征。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與加強,境外各種思潮,如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等撲面而來。這些思潮影響十分復雜,正面與負面并存。自由主義強調個體的自由與權利,反對政府干預,在經濟領域主張市場是不應受任何限制的自由經濟,這種理念在涉及利益問題時容易導致出現在實踐層面重個體、輕社會的現象。個人主義簡單地、片面地將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分立扭曲為兩者分離。功利主義認為人們的活動以對自己的最大幸福能有最高的貢獻為最高準則,忽視了人類行為的動機與需要具有多樣性。不少青年大學生對于這些外來思潮的消極因素缺乏深刻認識,受其影響,難免表現出前述職業價值觀方面的負面傾向。
(四)信息化技術的迅猛發展
技術本是中性的,技術的不斷發展是人類社會得以進步的重要條件。信息化技術的迅猛發展為人們尤其是青年就業創業提供了極大便利,帶來了新的創業高潮,帶動更多的人在新技術領域就業,其正面意義毋庸置疑。我們之所以將信息化技術的迅猛發展作為當代青年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負面傾向的影響因素,并不是否定其積極作用,而是信息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客觀上便利了其職業價值觀的負面傾向的產生。一方面,信息化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當代青年大學生實現其帶有負面傾向的職業價值觀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信息化技術的迅猛發展也使得作為職業價值觀負面傾向成因的傳統文化糟粕和外來文化無孔不入,無時不在,觸鍵即得。
三、結語
當代青年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方面出現負面傾向事出有因,然不容忽視。針對這些負面傾向,我們需要采取系列措施,不斷加以克服。首先,改革進程中的問題要靠改革加以解決,要深化改革,進一步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其次,加強宣傳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自覺抵制給職業價值觀以負面影響的種種觀念和理論,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再次,加強制度建設,形成制度與職業價值觀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為鼓勵青年大學生樹立和踐行積極、健康的職業價值觀提供制度保障。(作者單位為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基金項目,課題號:2016年度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互聯網+”視域下青年職業價值觀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16MZXY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