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產能過剩存在著很多似是而非的爭議,從微觀理論層面、市場供求和企業經濟表現等不同角度來理解產能過剩會有相當大的差異,而這些理解又互為補充,從中能夠總結中比較完整的觀點就是實際產出低于最優產出只能夠成產能過剩的必要條件,產能過低造成的經濟社會不良影響構成產能過剩的另一部分內涵。依據這種理解,本文認為應該建立一種以產能利用率為首要,但不作為唯一指標的產能過剩指標體系,其中還包括有經濟及社會效應指標。
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刺激了一些行業生產能力的大規模擴張,那些投產產業常常具有技術成熟、產品市場已經存在等特征,全社會很容易對有前景的產業產生正確共識,在投資上出現潮涌現象導致產能過剩(林毅夫,2010)。產能過剩是多年來也成為困擾中國經濟的痼疾之一,也一直是宏觀調整的重點所在。2013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產能過剩問題如不及時治理,將“造成行業虧損面擴大、企業職工失業、銀行不良資產增加、能源資源瓶頸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直接危及產業健康發展,甚至影響到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大局”,因此,“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工作重點”。然而國前無論國內外對產能過剩的概念分析,判斷指標存在諸多爭議,為了更加科學全面地看待我國工業領域的產能過剩問題,本研究試圖結合我國的體制機制環境和經濟發展階段等實際情況,通過科學定義“產能過剩”的概念和內涵確立判斷和評價體系,研究分析我國工業領域產能過剩的類型與表現特征。
一、產能過剩解讀
雖然產能過剩早已成為世界經濟轉型過程中各國所要面對的一個主要問題,但在諸多關于成因、評價指標的探討之后甚至都沒達成一個相對一致的完整定義,這也就直接影響各國對產能過剩問題的認識、判斷和解決方法的選擇上。最早提出產能過剩概念的E. Chamberlin(1947)認為產能過剩是壟斷競爭引起經濟組織無效率的結果,也就是說處于不完全競爭行業的企業生產設備的開工率低于使得平均成本達到最小時的情形(Kamiah& Schwartz;1972)。現在國內外對生產過剩最基本的認識是當生產潛在產能大大超過了實際產出,造成供給能力與實際需求的不匹配(Kerrey&Squires,1999)。
1.微觀理論層面的界定
關于產能的理解主要有王關義(2005)的表述:產能是指企業生產系統在一定的生產組織和技術水平下,直接參與生產的固定資產在一定時期內所能生產的產品最大數量或所能加工的最大原材料總量,或者是指一個作業單元滿負荷生產所能處理的最大限度。這實際是要求企業依據生產投入確定最大生產產量,但這樣的要求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在實際操作中企業是不可能完全主動去實現這種最大產能的,這是由于企業應用市場變化必需保證超額的生產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點是根據微觀經濟學原理,企業最優產量的確定是長期成本曲線中的最低點所對應的產量,所以簡單地從企業最大生產能力超過實際供給來界定生產過剩不符合理論規律。另外也有人從“等產量曲線”入手來解釋產能過剩,如何彬(2008)認為“產能過剩是指產量線出現后彎轉折點連接而成的脊線以外非經濟區域所反應的要素之間不再發生替代,而是表現為同時增減的要素配置狀態”,雖然同樣是微觀的表述框架,但這只能作為一種理論上的理解,實際操作中并不可能性測得非要素替代發生時的狀態。另外還有人根據產能過剩對社會整體也產能過多消極的影響,提出了宏觀產能過剩的問題,也即在經濟活動中現有產出能力沒有充分發揮,存在著大量的資源未充分利用(張曉晶;2006)。
2.從企業生產經濟狀況來理解
曹建海、江飛濤(2010)認為“產能過剩”是指企業提供的生產能力和服務能力超過了均衡價格下的市場需求。張保權(2006)認為產能過剩是指由社會有效需求低于實際生產能力所導致的競爭加劇、產品積壓、價格下跌等后果。盧鋒(2010)認為產能過剩以特定部門和產品為研究對象,屬于微觀經濟現象,意指在工業部門,閑置的生產能力超出了某種合理界限,致使價格降低、利潤下降甚至持續虧損。但這樣的理解只是混淆了表象與本質的區別,產能過剩是因,而造成的企業或社會的資源浪費、市場蕭條只是它的表現形式,但是并非所有的利潤下降、價格下降等都是與產能過剩有聯系的,不能直接以各種社會現象的總和來表稱某種深層次原因。
其實綜上所述,無論從微觀不是從宏觀角度來說,無非是認為產能過剩是供與需、潛在產出與實際產出的不協調關系,而從企業入手便容易理解為生產供給方面的失調,從社會層面來講就是資源的不充分利用。但是要考慮到這種失調是總是相對于需求來說的,只有當需求疲軟的時候企業才不會按長期最優產量進行生產,企業才會主動減產、閑置資源,所以我們在理解產能過剩時需要理解其相對性的一面,這種相對性重點體現在企業對市場變化的反饋上。另一方面,還要理解產出的時間性和條件性,只有嚴格限定了在一定技術條件下以及一定的時期內,產能過剩的說法才有具體所指。技術性就是排除了由于技術條件改善造成的潛在產出的提升,使之偏離了實際產出,;還有時間性就是指要排除市場波動對企業生產的影響,即重點要關注“非周期性產能過剩”,并非所有的產能過多都是因為企業生產結構和市場產業布局的不合理。第三方面要考慮的就是產能過剩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產能過剩并非只有負面效應,其積極的一面就在于促進了資源投資的轉移,投資從產能過多的低利潤行業轉向產能相對不足的高利潤行業,所以有人指出中國只存在結構矛盾,而沒有總量矛盾,所謂剩余都是短缺造成的,有多少剩余必有多少短缺,就是因為部分行業的過剩就是因為行業內資源沒有及時退出,而短缺行業便缺少足夠的投資(劉福垣,2006)。如果產能過剩充分發揮了資源轉移的推手作用,那這便不是一個需要研究探討的應用性問題,但實際中更要關注的是那些產能持續過剩、投資轉移有限的行業,只有這種形式的產能過剩才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價格下降、收益滑坡,以至于出現各種不良貸款。所以,產能過剩如果只作為一個實證判斷性的名詞的話,可以僅指一定技術、一定時期企業的生產能力遠超實際需求,但如果要讓它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話,必須將其理解為一個價值判斷性的名詞,意思是說,當產能富余超過一定限度,并導致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負面效應大于正面效應時即出現了產能過剩(周勁、付保宗,2011),按照羅蓉(2006)的理解,便是指只有當生產能力盲目擴張,造成供過于求,并且超過正面影響所需要的限度,轉化為負面影響時,才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產能過剩”。
二、產能過剩的判斷指標探討
基于目前理論界對生產能力和產能過剩尚未有明確的、可量化的定義,構建相應評估體系便缺乏可供參考借鑒的評價基礎,加上相應的數據支撐亦極其有限,現行統計、財務制度中多數為綜合類的經濟指標,與產能關聯程度不明確,不能收集到具有統一標準,連貫性的系統性數據。當然,我國在行業產能過剩評估體系相關的理論研究方面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國家宏觀調控部門對于產能過剩存在與否的判斷,主要依據產品的市場生產能力超出市場需求能力的比例、生產能力利用率等指標,輔之以企業利潤率、價格水平等指標。周勁(2007)提出以產能利用率和企業庫存等指標為直接的核心指標,以諸如產品價格、資金利潤率、企業虧損面等經濟效益指標作為間接的輔助性指標,來考察和判斷產能是否過剩。王興艷(2007)對構建產能過剩問題的評價指標體系提供了預警模型的思路。劉曄和葛維琦(2010)則闡述了建立產能過剩預警制度的基本思路以及評估指標體系,還論述了構建預警體系的相關工作及重點步驟,并將這一套方法應用到了焦炭行業中。
本文根據對產能過剩內涵的理解,對王興艷和周勁的指標體系比較認同,他們的共同點在于同時評估了產能過剩的程度及其經濟社會效應。為了便于操作,根據鐘春平(2014)的說法,應先核算產能利用率,然后再根據實際經濟社會狀況來判斷產能過剩是否發生。
1.產能利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
目前國際社會對產能過剩最直接的定義就是通過產能利用率的高低進行的判斷,也就是通過長期均衡中的實際產量與最佳生產能力之比來算得的 。一般來說產能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間 ,超過90%則認為產能不夠,有超設備能力發揮現象,若設備開工低于79%,則說明可能存在產能過剩的現象。美聯儲將產能利用率作為產能監測的核心指標,每月收集制造、采掘、電力等295個行業的數據,計算出工業產能指數和產能利用率,通過時間序列的展示反映行業產能利用程度的變化。這種對工業領域各行業“產能利用率”進行監測和評價,既有助于決策部門從總體上把握宏觀經濟發展趨勢,又有助于企業了解市場供求信息進而做出正確的微觀決策。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監測和評價產能利用率的統計體系,對于工業領域一些行業的“產能過剩程度”的判斷并沒有十分可靠的、連續的和系統的產能利用率數據支撐,例如國家統計局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國內統計數據在具體數值差別較大,中國人民銀行也并不是直接測算產能利用率,而是利用對全國5700余戶工業企業進行的主觀評估本企業的設備能力利用水平后的綜合而得出設備能力利用指數,因而其客觀性難以保證。再者由于我國產能統計起步晚,利用價值量來計算存在一定的難度,統計部門只能限于實物量的統計,因而不能對產品的多樣化和計量單位進行統一。
2.效應指標
經濟效應評價指標。經濟效應可以從工業品出廠價格、企業效益水平、虧損狀況等方面來反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能過剩市場效應的變化往往會直接反映在產品價格的漲跌上,而產品價格的漲跌與產能利用的變化則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產品價格下降會使產能利用率下降,保持較低水平的產能利用率目的是為了減少供給,從而穩定價格,使其不再繼續下滑。當價格上漲時,供給自然會隨之增加,產能利用率也會提高;而當產能利用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供給大量增加時,價格又會回落。一般而言,價格與產能利用率的變化會呈現交替上漲或交替下降的特征。但在有些行業中,價格也可能由于受到其他因素影響而不隨產能利用率的變化而變化,如部分壟斷行業或政府干預行業,價格與產能利用率相關性也許較弱。而產能過剩帶來的經濟效益可以用企業效益水平、虧損狀況等方面來反映。具體執行中,經濟效益水平可以用成本費用利潤率、資金利稅率等指標考察,企業虧損狀況可以用企業虧損面等指標考察。當某一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下降時,如果經濟效益水平也在大幅下降,企業虧損狀況惡化,表明該行業存在產能過剩的可能性加大;如果經濟效益水平和企業虧損狀況變化幅度不大,表明該行業產能過剩的風險不大。
3.社會效應評價指標。
根據不同行業的特性,還可以選取一些反映社會效應的指標來評價某些行業出現產能過剩時所造成的社會影響,如資源浪費、就業減少、金融風險等方面,可以相應地分別用閑置資產、失業人數、銀行呆壞賬等具體指標評價。當某些行業的產能過剩所造成的社會影響較大,而通過市場機制難以有效調節時,需要政策的適當干預和調節。此外,要準確判斷和評價一個行業產能過剩程度和類型,在運用定量指標的分析外,還需要結合體制機制、市場環境、產業階段等方面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定性判斷。
三、總結
在現階段我國經濟轉型期,產能過剩問題將持續成為一個關注熱點,正確認識產能過剩的內涵有助于現實經濟現象的更真實地進行評判。如有人認為以房地產業為勞動密集或資金密集型企業為由認為不會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但通過對概念的分析,我們很容易知道這是混淆了產能過剩的存在與否和產能有過剩影響嚴重程度的問題。產能是否過剩首要關注的就是產能的相對高低問題,在這一點上答案是肯定的,從實證判斷的角度來說只要產能有任何超額的概念便可認定為有產能過剩,所以房地產業產能過剩的命題已然是成立的了,然而由于資金密集的產業能很容易轉移過剩產能,并不構成對實體經濟實質性的威脅,所以并不具備產能過剩所需要的社會經濟指標問題,所以在價值判斷的角度才能說房地產業沒有產能過剩。這里所需要強調的就是,為了使產能過剩這一概念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應該建立一種以產能利用率為首要,但不作為唯一指標的產能過剩指標體系,其中還包括有經濟及社會效應指標,需要明確在產能過剩必須是達到一種嚴重的程度,以及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的什么形式的產能過剩是需要加強防范與治理的。(作者單位為中共重慶市潼南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