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加強金融債權管理,維護金融機構合法權益是商業銀行必須且經常性面對的問題。本文通過運用博弈論原理對商業銀行對面賴賬企業時的權益得失進行進了簡要分析,并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解決建議,謹供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處理逃廢債問題、維護金融債權時參考。
為了加強信用管理、維護金融債權,商業銀行通常會對賴賬企業采取停止授信、凍結賬戶、停辦結算等信用懲罰,以迫使其還債。但在實施懲罰過程中,商業銀行經常會面對類似博弈論中 “囚徒困境”的局面,達不到迫其還債、維護自身權益的目的,而授信、用信關系亦無法得到改善。下面,筆者通過具體案例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
有某企業欠當地A、B兩家商業銀行貸款各100萬元,到期不愿償還。兩家商業銀行為了促使企業還債,擬采取凍結帳戶、停辦支付和結算等懲罰措施,對其實行信用懲罰。此時,兩家商業銀行面臨如下的選擇:如果它們共同實施懲罰,該企業即使不能償還全部貸款,但它們各自可以收回貸款80萬元;如果它們都不采取懲罰措施,該企業會繼續賴帳,但每家商業銀行會因為其提供存款、結算等服務可各自獲得10萬元收益;如果它們當中的一家不進行懲罰(或提前解除懲罰)而另一家進行懲罰,該企業會因為害怕兩家銀行聯手懲罰等原因,主動歸還不懲罰行貸款100萬元,并繼續在該行辦理存款、結算等業務,該行將獲得110萬元的收益,而另一家商業銀行的得益為0。博弈矩陣如圖:
兩家商業銀行理性選擇的結果是:都不實施懲罰或提前解除懲罰,企業繼續賴賬不還。
分析:從博弈矩陣中可以看到,對擬采取信用懲罰的雙方銀行來講,它們各自都有兩種不同的策略可以選擇:懲罰或不懲罰。每家銀行獲得的收益不僅取決于自己的行為選擇,而且取決于對方的行為選擇。兩家商業銀行是不同的利益團體,它們在經營中既合作又競爭。在追求實現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彼此決策時都會充分考慮對方可能的選擇結果,并采取自己相應的最佳對策。對銀行A來說,它知道銀行B有懲罰和不懲罰兩種可能的行為選擇,銀行B提前解除懲罰與選擇不懲罰的結果是相同的。假設銀行B選擇懲罰,則對銀行A來說,不懲罰的得益為110,懲罰的得益為80,銀行A根據自身得益最大化原則行事,不會考慮對方銀行的得益,最佳選擇是不懲罰。假設銀行B選擇不懲罰,銀行A不懲罰的得益為10,懲罰的得益為0,它的最佳選擇還是不懲罰。因此,在對賴賬企業實行信用懲罰的過程中,不論銀行B做出何種選擇,銀行A只要選擇不懲罰,它的收益都是最大的。同理,銀行B的最佳選擇也是不懲罰。所以,面對賴賬企業,單家商業銀行一般傾向于不實施信用懲罰措施。
這樣的行為選擇,盡管從一家商業銀行的角度看,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則,是理性的。但是,從整個銀行系統的角度來衡量,則是非理性的。因為個體行為的理性的結果,造成了集體行為的不理性,致使商業銀行期望通過信用懲罰的方式促使企業還債的目標不能實現,企業賴賬、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會不斷繼續下去,社會信用環境無法得到有效改善,銀行業的整體利益受到影響。
對策:鑒于單家商業銀行的信用制裁措施難以收到預期效果,在金融債權管理和使用制裁手段維護銀行信用時,商業銀行之間應聯合起來,注重發揮整體效能,并建立一套有效的銀行信用及債權管理獎懲機制。一是加強對企業的授信、用信管理,充分發揮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作用,將賴賬企業的信貸信息、涉訴訟信息、資產和資金流動等信息及時、詳細地錄入到企業信用信息庫中,對有不良信用記錄的企業嚴格授信審批,對納入“信用黑名單”的企業停止辦理銀行業務。二是金融管理部門要發揮引領、協調作用,引導轄內金融機構建立某種形式的債權和信用管理組織,以《公約》的方式把各個獨立的商業銀行聯合起來,共同對失信和逃廢金融債務的行為進行綜合治理。三是加強對銀行信用獎懲機制的監督管理,對違反約定,私下與被制裁企業進行利益交易的行為進行處罰,使私下交易者的損失比它得到的收益更大,以維護金融行業的整體利益。(作者單位為河北淶水縣祖沖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