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帶一路”戰略發展背景下,作為“南方絲綢之路”核心地帶的云南,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和重要門戶,隨著周邊國家農產品數量及種類的不斷豐富,云南特色農業的經濟發展受到了一定的沖擊。莊園經濟作為云南特色農業發展興起的一股勢頭,研究其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可以使建立特色農業莊園的地區對內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發展速度,另一方面也能通過抓住“一帶一路”發展機遇,實現與周邊南亞、東南亞國家農業資源的互補,促進農業資源發展的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一、引言
云南具有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的優越自然稟賦,發展云南特色農業,有利于促進我國迅速發展農業,增加財政收入,從而脫貧攻堅,改善農民生活質量,走向小康社會,推動全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在這樣的背景和形勢下,探究特色農業莊園經濟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的意見和建議對云南省農業建設和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云南碧麗源茶莊園發展現狀調查及分析
1.發展現狀調查
(1)品牌出經典,生態出好茶
碧麗源(云南)茶業有限公司是我國第一個雨林聯盟認證企業,“碧麗源”、“65里林間茶”等品牌,是碧麗源公司近幾年來重點打造的自有產品品牌。雨林聯盟的使命是通過改變土地利用模式、商業和消費者的行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雨林聯盟正與全球近100個國家、地區的企業、政府和社區組織共同合作,幫助他們改變土地利用的方式、制定長期的資源利用和維持生態平衡的計劃。
(2)監督打基礎,管理出效益
碧麗源(云南)茶業有限公司實行將分散的土地集中化的制度,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專家的指導下統一進行規劃,引進歐洲良好農場保障體系,進行全程清潔化茶葉種植、生產和加工,在不斷的發展創新中,實現茶葉生產的產業化發展。
(3)政府重扶持,合作獲共贏
在滄源縣建設以循環經濟為基礎的芒擺萬畝清潔化茶園,有效進行清潔化技術集成,從品種結構和原料上開始贏利產品的質量設計。2015年已基本進入采摘期,目前已基本完成碧麗源·芒擺有機莊園的基礎建設。公司承包經營巖帥鎮來隆茶廠70年,茶園面積4000余畝,其他還輻射28000畝的茶園面積,在政府支持下,繼續按可持續農業的標準培訓茶農,目前也在向清潔化茶園轉化。
(4)科學防蟲害,生產有保障
茶園里分布著勐庫大葉種、云抗10號、雪芽100紫鵑、香歸銀毫、烏龍六個品種。茶園中,以大樹留樁、小樹留根,逐漸形成茶樹為主體的高、中、低立體植被,采用生物防治以蟲治蟲方法,有效防止病蟲害發生。
基于碧麗源公司發展的基本思想,堅持可持續農業的發展道路,碧麗源芒擺有機茶莊園形成集有機茶葉種植、生產、旅游及現代茶生活體驗服務為一體的疊加組合發展模式,并努力使這一發展能持續帶動當地茶農能逐漸地走出貧困。
(5)優秀需弘揚,表彰促發展
在對碧麗源茶莊園的負責人進行細致采訪后了解到,自從莊園建立之后,公司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通過自己的努力收獲了很多榮譽。訪談結束后,受訪人向我們展示了碧麗源莊園這幾年間獲得的榮譽:2014年1月1日榮獲云南中茶茶業有限公司頒發的“2013年度優質供應商。2014年2月榮獲臨滄市總工會頒發的2013年度“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單位。2014年3月榮獲臨滄市總工會頒發的“臨滄市工人先鋒號”。2015年10月榮獲云南省企業聯合會、企業家協會授予的“2015云南好雇主提名獎”。
(6)公司+農戶,帶動農戶富
碧麗源茶莊園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建立發展多種經濟成分聯合的農工商、貿工農一體化的農業企業組織,推動農業走上企業化經營的道路。歸納起來,碧麗源茶莊園“公司+農戶”模式的作用有如下兩點:①溝通農戶與市場的聯系,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②促進城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與組合,加速了農業現代化。
2.云南碧麗源茶莊園發展面臨的阻礙和問題
碧麗源茶葉有限公司一直秉持著“自然出好茶”的標準和“出色做茶,本色做人”的宗旨,自2007年在云南臨滄市滄源縣芒擺鎮發展以來,形成了一條集有機茶葉種植、生產、旅游及現代茶葉生活體驗服務為一體的疊加組合發展模式。而在這樣一種新穎的生產模式中,仍存在很多問題。
(1)純天然,產量低
作為中國唯一一家擁有“雨林認證”的茶葉機構,碧麗源的茶葉生產過程中杜絕任何農藥產品及化肥的添加,所有的生產活動都是以自然為基礎管理,所以投產期會比較長,對比于其他企業種植過程中施加化肥的茶樹來說,碧麗源的茶葉產量相對較低。
“雨林聯盟”成立于1987年,而碧麗源的茶葉要獲得“雨林認證”,需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不僅要減少因為茶葉的生產而對環境所造成的傷害,還要使茶農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即強調“生態與員工”的雙平衡。在此基礎上,實現公司利益最大化,發展公司經濟,擴大規模建設,從而真正意義上形成“社會、經濟、環境”的三角平衡。
(2)無農藥,有蟲害
雖然滄源縣的生態基本處于平衡的狀態,但是零農藥的硬性標準,純天然茶葉的生產模式,除了會導致產量相對較低,還易導致蟲害的發生。據不完全統計,茶樹害蟲超過400種,茶樹病害100種以上,雜草30種以上。這些病、蟲、雜草對茶葉生產構成一定的威脅。而且,既使發生蟲災,也嚴禁用化學手段來解決問題,只能用科學的自然方法來消滅蟲害。
(3)種植難,要求高
茶樹的生長不僅對土壤的要求高,而且對水分和氮、磷、鉀的含量也有較高的需求。日照對于茶樹的影響主要是光的強度和性質,茶樹有耐蔭的特性,喜弱光照射和漫射光。從葉綠素的吸收光譜分析,光波較短的藍紫光部分最多,而漫射光主要是波長較短的藍紫光。同時,茶樹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空氣中的水分一般要在80%-90%之間才能滿足茶樹的需要,低于50%就不利于茶樹的生長。而在冬季,氣候較為干燥,茶樹根系又屬于生長快速期,需要大量水分。
(4)人員混雜,難管理
滄源佤族自治縣地處云南邊境,是中緬交界地,較為偏遠。而碧麗源種植基地芒擺鎮正位于邊界線旁,由于茶園規模較大,需要大量勞力,僅雇傭滄源本地的農民根本無法滿足種植的需要,因此碧麗源雇傭了部分緬甸農戶來協助茶園的種植和采摘。但是,多民族的混合,且茶農的文化水平不高,造成了語言交流上的障礙,所以,碧麗源在招聘管理者的時候,會講佤語是一個基本的要求,只有會講佤語,才能和本地的茶農進行有效的交流。
(5)宣傳力度小,眾所不周知
碧麗源的茶葉主要出口歐美國家,甚至還為英國皇室專門制造茶葉,然而這樣一個獲得了“雨林認證”的茶葉生產企業在我國,甚至是我們云南省的知名度卻不高,令人匪夷所思,這也是碧麗源發展至今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
3.云南碧麗源茶莊園發展的具體對策與建議
(1)進行不斷經驗總結,打造優質茶葉品牌
在每年春茶和秋茶的采摘之際,對茶農進行相關的專業培訓,技術人員進行實地操作示范,教授正確的采茶手法,且在這些過程中進行管理監督,達到“生產過程堅持標準,管理過程堅持科學”的經營原則。專門修建一個小型的污水處理池,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在源頭上保證水質,才能生產出自然好茶,真正意義上符合碧麗源“天然出好茶”的宗旨,達到碧麗源“不求500強,但求500年”的長遠目標。
(2)冬天進行翻土工作,根源減少蟲害發生
由于茶樹的根系在冬季生長較快,約占全年根系生長總量的60%,而蟲卵在冬季基本處于休眠期,從蟲害的根源入手,在冬天進行翻土工作,因為翻過的土壤土質松軟,透氣性好,水分很容易保留在土壤里,空氣也能進入到土壤中,可以促進茶根的生長,同時,翻土還能使蟲卵暴露在寒冷的空氣中,殺死一部分藏在土壤中的蟲卵,使其還未來得及孵化就被凍死消滅。
(3)種植保水增肥植物,天然肥料代替化肥
在茶園空地上種植水冬瓜,保證冬季土壤水分的充足。此外,氮、磷、鉀三種元素是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基本元素,其中氮占了很大比重,在不使用任何化肥農藥的情況下,用種豆固氮的方法可以滿足茶樹的種植過程中對氮元素的需求。加強對枯枝散葉和動物糞便的利用,將枯葉與動物糞便的混合物鋪在茶樹根部,滿足茶樹對其他元素的需求,增加土壤的肥力。
(4)提高茶葉產品質量,加大產品宣傳力度
如何提高茶葉產品質量,加大宣傳力度,是碧麗源生態茶葉莊園發展中面臨的一大挑戰之一。首先就是通過自身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產品或服務質量,包括加大農民生產知識技術的培訓力度,嚴格把關茶葉的一體化生產模式等。其次是碧麗源公司可以通過參與公益活動從而得到人們的認可,只有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才能擴寬自己的銷售渠道,把產品銷往更多的地方。最后就是有針對性的進行多方面的廣告宣傳。在這樣一個網絡時代,如果一個企業的宣傳力度不夠,就會導致很多人從未聽說過這個企業,自然企業的產品銷路就被堵截,加大各方面的宣傳力度,也是碧麗源公司經濟能夠得到持續增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結論
經過對云南碧麗源茶莊園此次分析,我們發現,一方面一帶一路戰略對云南的邊境農業經濟的上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直以來,云南作為中國的邊陲,遠離中國的經濟中心,導致了基礎設施與產業發展落后的問題。而如今,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使云南充分利用了地處邊境的優勢,帶動了邊境經濟的發展,云南作為邊境,與多個國家接壤,這樣的地理優勢有利于與鄰國的經濟往來,而云南就成為了這樣的樞紐,無論是國家對于基礎設施的完善還是外企對于中國的投資建廠,云南都是其目標。這樣一來,對于邊境農業而言,完善基礎設施與外企投資都能為其帶來機遇,首先資金方面,國家的投入與外企的投資,將為云南帶來經濟上的支持,自然也對邊境農業有著重大意義。其次,是技術的引進,由于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會有部分投資人士看中邊境農業這個項目,帶來的不僅使資金,還有技術。第三,是市場,一帶一路讓云南不再是市場末梢,而成為一個樞紐,這樣的話對于邊境農業而言,無疑帶來了巨大的市場。
另一方面,莊園經濟對于云南地區農業的拉動有著顯著的影響,首先是打破了個體經濟模式一直以來的弱勢,莊園經濟讓他們成為了一個集體,這樣更有利于技術與政策的普及。其次,是技術的引進,云南目前根本性的問題在于基礎設施與產業發展落后,莊園經濟的加入,不僅使農戶們成為一個集體,而且將先進技術引進云南,從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這些問題。第三,是打開市場,農戶利用莊園平臺,比如統一的包裝、標準化的制作工藝、廣告等等的方式,來擴大自己的市場,向全中國乃至國際宣傳自己的產品,擴大了銷路,促進了邊境農業經濟的提升。所以對于云南這樣的地區,發展莊園經濟這樣的特色農業,對于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者單位為云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