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的模式下,國有企業承擔的社會職能給企業帶來沉重包袱,要改變這一現狀,剝離“三供一業”是國家采取的給企業減負、瘦身的措施之一。要做好分離工作,企業在充分認識自身的基礎與現狀的基礎上,積極籌劃,做好費用、人員、交接的工作。讓不同市場主體共離改革紅利。
前言
我國上世紀在計劃經濟時代建立起來的國有企業,都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當時的企業承擔了大量的社會管理職能,比如廠辦大集體、教育、醫療、生活服務等,這在當時從很大程度上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甚至推動了一座城市的發展。二十一世紀,進入市場經濟以后,這種企業“辦社會”的模式讓公司背負了沉重的包袱,更不利于國企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無異于“帶著鎖鏈跳舞”。
針對以上弊端,國家也在不斷地想辦法解決企業“辦社會”而帶的經營困境,國家從2016年全面推進的“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就是解決企業負擔多項舉措之一。“三供一業”指的是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供水、供電、供熱(供氣)及物業管理的職能。目標是在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2019年起國企不得再以任何方式為“三供一業”承擔相關費用,不得在工資福利外對“三供一業”進行補貼。
一、某公司“三供一業”的基礎與現狀
某公司是上世紀80年代興建的火力發電企業,家屬區與生產區同期、同區域始建,生活區面積達44.3萬平方米,現有住戶1487戶,整體配套基本完善,綠化面積達13.1萬平米,但房屋、管網經過三十多年的風雨洗禮,維修工作及費用逐年增加,供水設備、管道和閥門超過服役期,經常性的需要停水維修,企業每年投入大量財力、物力和人力維護,近年經營形勢嚴峻,主業出現嚴重虧損的狀態,企業一方面要投入大量資金維護老舊的“三供一業”設施,支付從業職工工資;另一方面,這些投入對于根本解決問題起不到太大作用。雖說公司每年投入好幾百萬元,但效果不怎么好。設備年代久,幾百萬元只能修修補補,缺乏專業公司的服務水準,家屬區居民經常因為供水、供電、小區維護不到位提意見,吃力不討好,企業也很頭痛。
二、積極籌劃,為“三供一業”移交保駕護航
要保證移交順利且少后遺癥,需抓住問題的關鍵點,即:移交經費誰負擔?分離后,職工飯碗怎么辦?“三供一業”工作誰來干?如何卸重擔而非甩包袱?
1.費用上,用活政策是關鍵。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剝離需要的“糧草”是費用,在企業虧損的時候,如何解決“糧草”問題,就要用活國家的政策。《指導意見》中分離移交的基本原則是:政策引導與企業自愿相結合;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優化整合;分離標準以“維修為主、改造為輔和技術合理、經濟合算、運行可靠”且不低于所在城市基礎設施的平均水平為依據。這里面提到了幾個重要信息,一是:切實減輕企業負擔,那么在企業確實負擔不起的情況下,政府能不能給予更有利的支持。二是:不低于所在城市基礎設施的平均水平,那么在移交改造費用預算高于每戶平均指導價的情況下,可以以城市基礎的平均水平為依據,改造好老舊的基礎設施,讓設備重回一個健康的運行狀態。
《指導意見》還提出,中央企業的分離移交費用由中央財政(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補助50%,中央企業集團公司及移交企業的主管企業承擔比例不低于30%,其余部分由移交企業自身承擔。那么企業自籌的這20%的資金如何最大限度的取得政府支持。首先可以專題報告的形式向中央陳述火電企業由于煤企與電企在兩種不同經濟模式下,電企基本屬于被動挨打局面,即便明知發電即虧損的情況下,也要承擔社會職能,照發不誤,造成的政策性虧損形成了“滾雪球”效應,員工工資水平大幅下降,嚴重低于社會平均工資,企業無力再承擔“三供一業”的分離費用,爭取獲得比50%更高的資金支持。其次,從扶持國企的角度出發,提出分離費用分期支付,緩解企業經營壓力。再次,在資產轉移過程中向政府爭取讓企業享受免稅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2.人員上,穩定人心是前提
“三供一業”剝離,必然帶來職工思想的波動,認為幾十年來都是企業給予的“福利”,說不管就不管了,心里有種被遺棄的感覺。這就要我們企業充分做好職工的思想工作,讓他們意識到“三供一業”剝離,雖然增加了職工供水、供電和物業方面的開銷,但是能減輕企業的負擔,使企業能騰出手來干主業,提升企業的競爭力,為企業帶來更好的效益,職工的工資水平也會相應提高,那么增多的開銷也就不算什么了。同時職工小區環境也能得到改善,服務質量明顯提升。有專業化管理的接收單位,實施大范圍維修改造,供水并網、安裝電子門、新粉刷住房樓道、新綠化等可以改變家屬區臟、亂、差局面。
職能的剝離,就會有人員的重新流動,有些職工在“三供一業”領域干了幾十年,對分離移交,情感上很舍不得。為平穩完成移交,尊重職工意愿,如果愿意繼續干物業的,人員與職能一起移交接收單位。如果職工愿意留在企業繼續工作,企業將從內部挖潛,優化資產、業務、人員配置,通過轉崗培訓,讓每名職工都有崗位。
3.操作上,分離后移交是重點。
“三供一業”分離后,重要的是要讓職工的服務有保障,服務質量要上檔次,且要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因此企業要做好充分的前期調查研究工作,交出去,交給誰,誰能給我們企業、職工和承接方帶來三贏?還有就是過程監管要到位。供水、供電、供氣由于其特殊性,無疑選擇國有企業來接盤,但在交接的過程當中可利用國企和大客戶的優勢去洽談,從價格上、工程質量上和后期服務上獲得實質的優惠和保障。物業管理方面,成立業主委員會,選定或邀請本地區幾家優質的物業管理公司來進行招投標,確定其資質,充分對比其服務內容、服務標準及價格,合理設定評標標準,選取對公司最有利的物業公司來管理。整個招投標過程及合同簽訂過程讓業主委員會充分參與,保證公開、公正、透明,以期讓職工享受“三供一業”分離后,專業團隊的優質服務帶來的幸福和滿足感。
三、結束語
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里,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除了直接生產經營之外還需承擔大量非生產性功能的現象曾相當普遍。企業辦學、辦醫院、分配住房等等,都并不鮮見。客觀而言,在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的背景下,由企業直接承擔所屬職工的生活、福利、社會保障等服務職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確立,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逐步健全,如此“大包大攬”的模式,弊端也越來越明顯。“三供一業”的分離,對于促進社會公平、避免國有資產流失、促進國企市場化等也有很重要的社會價值。我們期望從國企“三供一業”分離改革開始,通過改革,讓不同市場主體能享有公平的競爭環境,也讓其他所有制企業的員工能夠與國企員工一道享受改革激發的紅利。(作者單位為大唐華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耒陽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