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目前,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正在全國逐步推進中,制度的實施對解決貧困地區農民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村醫療救助制度是對農村貧困群眾在醫療方面實行的救助制度,主要目的是解決農村群眾就醫難和看病難的問題,提高農村貧困群眾的健康水平。農村醫療救助制度是在大病醫療方面實行的救助制度,是政府部門綜合應用財政手段使貧困群眾直接獲得某些或者全部的醫療健康服務。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就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對農村貧困居民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同行有一定幫助。
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對農村貧困居民的影響
1.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民之間的關系將導致逆向選擇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試點和推廣過程中,政府并沒有利用自己的強制性手段推行自己的理念和想法,而是遵循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意愿,在這種背景下,逆向選擇問題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農村貧困居民是否參與新型農合有自己的選擇權,不同農村人群存在不同的疾病風險,并且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未提供具有不同費率和風險范圍的多樣化合約讓農民群眾自主選擇,具有較高疾病風險的人群更加傾向于參與新型農合,而健康人員常常會低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重要性。盡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逆向選擇,但是地區之間積極探索出多樣化的貧困農民繳費方式,動員貧困地區的農民群眾廣泛參與其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自愿參與所帶來的選擇性問題。
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不可避免的出現道德風險問題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通過風險分擔機制很好的降低了農民群眾的醫療負擔,有利于消除或者減弱貧困地區農民群眾的基本經濟負擔和精神上的負擔,保證貧困地區的農民群眾不至于因為看病致貧,維持家庭正常的生產生活,但是有部分農民群眾因為參與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其醫療負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緩解,從而增加了很多不良行為,如抽煙、酗酒等,使得個體的患病風險顯著增加,大大增加了醫療支出成本,此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導致了醫療服務增加,這樣會顯著增加參保人的實際醫療費用支出,導致農民群眾的醫療負擔上升,對更好發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作用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因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服務需求量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到農民群眾的醫療負擔,有可能會增加農民群眾的醫療成本。
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對農村貧困居民的影響
1.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切斷了因病致貧的循環怪圈
在農村貧困居民群體中,因病致貧的人數占到了30~50%左右,農村貧困居民無法支付巨額的醫療費用,使得不少農民群眾有病不去看,大病不敢進醫院,生病后硬抗,小病成為大病。因病致貧大致有以下幾種形式,一種是家庭主要勞動力患病,失去了主要的勞動能力,導致家庭收入大大減少,并且加大了醫療費用的支出,造成貧困,另一種是家庭成員長期患病或者出現重大疾病,醫療費用迅速增加,看病傾家蕩產,甚至嚴重負債致貧。最后一種就是上述兩種情況同時在一個家庭出現。疾病的出現會導致貧困居民貧困和疾病惡性循環發展,貧苦沒錢醫治導致更加貧困。對于這些群體來說,救助一個病人,無疑是救助了整個家庭,為其提供了一個擺脫貧困的機會。因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對于因病致貧的家庭,對于主要勞動力或者收入主要來源的成員來說十分重要,是農民群眾重新站起,逐漸和徹底消除貧苦的重要舉措。
2.農村醫療救助制度能夠更好保證貧困居民人權
貧困居民在患病時應該獲得基本的醫療救助,這是作為公民所具備的基本權利,它屬于人的基本生存權的問題。生存權是人作為一個個體生命安全和生活保障的基本權利,是最基本的人權。每一個人都享有維護自身和家庭健康和福利的權利,包含了基本的食物供給、衣物、住房、醫療和基本的教育。一個人在喪失謀生能力的前提下,享有基本的保障。我國黨中央和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對人權的保障,將公民的生存權、政治權和社會生活的全體全部納入到我國的法律體系中。因此,實施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對病人進行救助,對貧困居民進行醫療救助,充分體現了我國尊重人權和人道的理念。健康是人類生存的一種狀態,是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基礎條件,因此,醫療作為保障個人健康,保證個體正常生活的重要手段,已經成為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以政府為主導積極開展農村醫療救助,是保證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重要體現,是保證人民群眾基本權利的體現,同時更是保證農民群眾依法享受基本醫療權利的主要體現。實施農村醫療救助制度,體現了我國對人權保護的重視,對更好保證貧困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農村貧困居民是弱勢群體,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對更好改善貧困居民生活質量,減少疾病痛苦有著很大的幫助。在今后需要我們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對兩項制度進行完善,確保其發揮更大的作用。(作者單位為新疆昌吉市榆樹溝鎮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