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農村,農村問題,歸根到底是農民問題,農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全面小康的重要標準。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是石林縣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難題,充分認識農民收入狀況,尋找石林縣促農增收途徑具有重要意義。
一、石林縣農村居民收入基本情況
2015年,石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2元,2016年,石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43元,增長9.7%;2016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20元,增長9.4%,石林縣僅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3%,以石林的交通、區位和資源稟賦來看,石林的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二、石林縣農民增長緩慢的原因
從全國來看,農民收入的增長受到農業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多種制約。從農業外部分析,國家長期執行的戶籍制度限制了農民向城市的流動,使農民的人均資源占有量不斷減少,勞動生產率低,這是體制問題;對農村和農業的投入少,使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乏力、農產品價格保護難落實,農民稅費負擔重,這是政策問題;在工業化建設過程中,對外向型的農產品加工和勞動密集型的輕型制造業的鼓勵和扶持不夠,限制了農產品的增值和農民增收渠道的開拓,這是戰略問題。石林縣同樣存在這三個問題。
這三個問題的存在,就帶來了三個方面的矛盾:一是35%的城鎮居民,對農產品的需求增長有限,65%的農民生產的相當數量的農產品過剩;二是農民收入上不去,對工業品的購買力不足,工業和服務業的擴張受到市場無情的制約;三是鄉鎮企業發展面臨困難,農業勞動力轉移速度慢,反過來又影響農民收入的增長和工業、服務業的擴張。最后就出現了這樣一個結果,16.77萬農民生產出來的東西,9.03萬城里人消費不了,農產品過剩導致農民收入上不去,城里人生產的非農產品農民買不起,使整個市場進入一種惡性循環。
三、建設農村合作社可以全方位實現促農增收
1.促進農業結構調整
大市場需要有大農業觀念。對傳統的農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是引導農民走入大市場的需要,也是農民增收的需要。石林縣近年來傳統農業烤煙實行了“雙控”政策,煙農的戶均收入明顯提高了,2015年,煙家戶均收入達到2.5萬元,2016年,煙農戶均收入達到3.01萬元,但比起實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農戶的收入低多了,如趙公莊轉向主要種植蔬菜,戶均收入達到5萬元左右,龍進溝村由傳統農業烤煙轉向種植水果,戶均收入達到了6萬元左右。
2.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或“合作社連農戶”等具有資產、契約關系的合作形式,進行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經營,延長了農產品的產業鏈,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保證了農民分享農產品增值部分的利潤。如今石林全縣水果種植面積已達到7.5萬畝,年產鮮果5萬噸,產值達到1.9億元,但除石林甜柿、萬家歡藍莓實行了生產、加工和銷售的有機結合,其它水果都是以生產為主,附加值特低,對增加農民收入還有很大的空間。
3.合作社的發展,為助農增收開創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合作社是連接農戶和龍頭企業的橋梁、紐帶,在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的作用尤顯重要。“公司+農戶”這一產業化經營的基本模式之一,表現出許多缺陷,典型的事例如,農產品市場需求旺盛、價格看漲時,有的農民就不愿把產品賣給龍頭企業,自己直接上市銷售,使企業蒙受損失;而當產品銷售不暢、價格下跌時,龍頭企業又不愿按協定的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農戶的產品,把風險轉嫁給農民。“公司+農戶”的形式近年來在許多地方都表現出這種信用缺陷,給企業和農戶都帶來了損失。而農民通過入股形式建立有利益約束關系的合作社,統一與龍頭企業連接,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4.在降低農業成本方面發揮作用
農民聯合起來集資入股,依托農資經營網點成立農資合作社;與農機經營部門合作成立農機服務合作社;與農業技術站、種子站及土肥站合作建設各種農業服務合作社,以及隨著農村勞動力進城人員的增加而建設的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社等,這些合作社通過化肥、農藥、種子等農資商品的規模采購及統一技術服務、統一設施建設和統一勞力使用,都有效地減少了農業投入,降低了農業成本,提高了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
四、石林縣促農增收的重要途徑
1.扎扎實實發展專業合作社
要建設的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產生和發展,必須建立在專業生產者和經營者的迫切需求之上。一是領辦。即通過投入資金、提供設施、技術入股等方式,與農民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二是建社。即在政府的支持下,主要發揮組織功能,幫助農民選擇可以依托的企業組織、選擇帶頭人、制定章程,并成為合作社與政府聯系的橋梁。尊重他們的利益追求,這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有利于推動合作社朝著農村市場經濟主體的方向健康發展。
2.發展龍頭企業
按照產權明晰、社企職責分開的方向,加快涉農企業建成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使其通過一體化或集團化規模經營和推行現代營銷方式,把基層專業合作社納入經營體系,促進“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的發展。(作者單位為云南省昆明市石林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