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現代農業發展主要有品牌創新、管理模式創新、利用方式創新,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許多障礙,需要在三方面下功夫:發揮政府的主導帶動作用、健全農業產業體系、培育新型農民。
一、沅江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1.果蔬業走向“品牌創新”
蔬菜是沅江市主要農作物之一,目前,全市已建成一大批500畝以上規模的蔬菜基地。沅江柑橘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享有“桔城”之美譽。2016年全市柑橘種植面積7.2萬畝,產量9.3萬噸,產值2.8億,占農業產值的6.5%。已注冊“西畔山洲”和“赤山島”兩個品牌。“沅江市蠡山柑桔專業合作社”分布在沅江市4個鄉鎮、街道及辦事處的35個行政村,現有社員318人。從這些新成立的農業基地和合作社可以看出,農民已經有了初步的品牌意識,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創新之舉。
2.傳統農業走向“管理模式創新”
沅江市水稻種植面積很大,也有養殖小龍蝦的傳統,農民自身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優勢,但以前是分開種養,經濟效益低下。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廣“稻蝦共作”模式,2017年全市種養面積實現了爆發式增長,已達223.7萬畝。如四季紅鎮2016年新增面積垸內3500多畝,垸外5200多畝。2017年垸內發展到6285.5畝,垸外達13882畝,仍有不少農戶正在積極開發之中。采用“蝦稻共作”模式,農民收益翻了一番。
3.資源利用走向“利用方式創新”
我市共有大小湖洲146個,總面積約86萬畝,湖洲上蘆葦廣布,其中高產蘆葦面積45萬畝,是重要的蘆筍資源。過去,我市蘆葦主要用作造紙原料,污染大,經濟效益日益下滑。市委市政府積極探索資源利用新路子,將蘆筍利用向食、藥、保健品方面發展,傾力打造了“沅江蘆筍”品牌。全市蘆筍加工企業23家,蘆筍專業合作社7家。2016年全市加工蘆筍產品約3.5萬噸,蘆筍產業總產值22億元。沅江蘆筍已申請注冊“沅江蘆筍”域名,2016年“沅江蘆筍”評選為湖南十大農業品牌。
二、沅江市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問題
1.主導帶動作用不夠 市政府在對農民的主導帶動激發農民內生動力方面起到的作用還不夠。沅江農民自發組織成立了一系列農民專業合作社,但是這些合作社整體組織化水平不高,沒有完善的管理規章制度,“少數控權”現象十分普遍,一般成員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市場開拓能力不強,難以形成規模化經營,與龍頭企業合作的農業生產基地建設水平不高。這些新型組織迫切需要政府加以引導。
2.農業產業體系有待健全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難度大,特色不明顯,產業化經營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加工滯后,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規模小、整體實力較弱、帶動能力還不強。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一般產品多,名牌產品少,影響了市場的穩定和產業層次的提升。農產品物流市場化、社會化程度低,存在著成本偏高、效率較低、物流設施和技術落后、人才缺乏、信息不暢等問題。農產品“互聯網+”電子商務平臺信息網絡建設,大宗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急需加強。
3.從業農民素質有待加強 沅江市長期處于傳統農業階段,在傳統農業中依靠前輩對農業生產的經驗進行傳承積累獲得必要的生產技能。但是現代農業的特點決定了傳統農民不適合在現有的文化知識水平上從事現代農業的生產。勞動力是現代農業的關鍵因素,一切規劃和方案的實施都要依靠農業從業者來操作,離開這一因素,發展現代農業就是一句空談。現代農業的高標準要求與傳統農民的低技術水平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
三、對策及建議
1.發揮政府的主導帶動作用 由于長期以來分散經營,光憑農民的創造力很難實現現代農業的跨越式發展。為此,迫切需要對農民進行引導,發揮各級政府的主導帶動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民的內生動力。各級政府要多到農村進行調研,了解農民想什么,盼什么,了解農民的探索經驗,積極進行引導,尋找適合沅江特色的農村改革突破口,把農民自發探索的合理成果上升到政府的統籌部署上來。
2 、健全農業產業體系 探索建立“一鎮一業、一村一社”的農業專業合作模式,通過“政府社會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方參與、多層次反饋的方式,協調政府與行業協會、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基地農戶之間的協作機制、制約機制和激勵機制。按照“一個產業、一群龍頭組織、一批生產基地”的發展思路構建農業產業化集群組織體系。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鼓勵規模化種植,逐步形成從生態農業到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利用“互聯網+”平臺,建立一個農產品銷售平臺,擴大銷售渠道和銷售范圍。
3.培育新型農民 現代農業一切目標的完成最終是靠擁有先進理論知識和掌握大量實際生產經驗的農民。培育懂技術、善經營的農民致富帶頭人被認為是普及科技最有效的路徑。同時要注意原有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農民,他們通過世代相傳、辛勤勞作,積累了豐厚的生產經驗,要注意對這一部分人員進行培訓和再教育,使得他們能夠盡快適應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作者單位為中共沅江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