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需求下降、生產力成本的不斷上漲等因素導致了我國的出口貿易增速變緩,甚至在近年來出現了下降的情況,改變這一現狀可以考慮進行出口產品結構調整、充分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大力開發新興出口市場等措施。
我國的外貿出口在經歷過一段高速發展之后,近年來增長趨勢變緩,尤其是近兩年更是出現下降的勢頭。從來自商務部數據中心的統計數字(表一)來看,除了2009年因為東南亞金融危機造成我國出口下降之外,我國在2011年之前的出口增長率一直保持著極高的增速,2010年更是達到了31.31%的高點,而到2012年以后這一數字卻直降到了8%以下,2015和2016兩年更是出現了負增長。分析造成我國外貿出口增速變緩甚至下降的原因,大約可以歸結為幾個方面:
首先是因為是出口的外部需求下降。當前全球經濟整體處于低速增長的調整階段,增長動力與2008年金融危機前相比已明顯減弱,2016年IMF三次下調對全球經濟的增長預期,對經濟的全球復蘇持續悲觀,這一現實反應到外貿出口上,就是外貿的需求持續下降。以我國福建省為例,其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歐洲、美國和日本,出口產品主要是服裝、鞋帽等輕工產品,而當前歐洲經濟陰霾,美國經濟復蘇緩慢,日本經濟長期低迷,對需求彈性較大的服裝、鞋帽等消費品的市場需求量明顯縮減。以福建省A外貿企業為例,其2011年以前每年出口服裝產品120-140標箱,金額為400萬美元左右,而到了2014年,其出口數量已不足100標箱,金額約320萬美元。而2015年1月23日,歐洲央行推出量化寬松政策,帶來歐元貶值,購買力下降,這將使企業對歐洲出口產品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其次是生產力成本的不斷上升使我國出口產品的成本優勢正逐漸消失。當前我國的勞動力成本正處于快速上漲期,近十年的年均漲幅均超過10%,已經成為人工工資最高的發展中國家。以福建省為例,作為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福建省的平均勞動力成本已達到越南、緬甸、菲律賓、印度等周邊國家的2-3倍甚至更高,這一因素導致了出口企業的成本大幅提高,在商品的國際價格無法同步提高的情況下,必然造成企業利潤的大幅下降,影響企業的后續發展。以福州的B服裝廠為例,該廠出口的棉質上衣1998年出口單價 為16美元,按當時的匯率8.27折合約為132元人民幣,當時工人月工資水平在900-1000元之間,一件上衣的成本約為40-50元,利潤80-90元,利潤率可達60%。而到了2014年,同樣的產品出口價格上漲到了20美元,但全年平均匯率約為6.35,折合人民幣127元,而2014年的工人月工資達到了4000-5000元,加上棉花等原材料價格上漲,成本上升為110元,利潤約17元,毛利率僅為13%左右,再扣除其他的經營費用,企業基本只能勉強維持生存,更談不上擴大再生產了。而且,除紡織服裝等傳統出口產品外,較高的勞動力成本還使低端機電產品對發達國家市場的出口增速也開始落后于部分周邊國家,市場份額面臨被蠶食的危險。
第三是人民幣升值使我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優勢逐漸消失。人民幣自2005年匯改以來,一直都呈現單邊緩慢升值的趨勢。對美元的匯率從2005年的8.27上升到近日的6.5,幾乎上升了21%。人民幣升值,意味著購買同樣的中國產品要支付更多的美元,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上升,價格優勢逐漸消失,而其他方面的競爭優勢又不明顯,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
第四是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增多迫使企業減少出口份額甚至退出出口市場。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導致許多國家失業率提高,為保護本國利益,貿易保護主義近年來有所抬頭。中國作為長期居于貿易順差的大國,更是成為眾矢之的。據統計,中國已連續21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10年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2016年以來,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救濟調查更是平均每月超過10起,差不多三天一起,中國已成為國際反傾銷最大的受害者。不僅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對中國出口產品提起反傾銷,就連巴西、阿根廷、秘魯等發展中國家加入其中。福建的茶葉、鞋產品、陶瓷產品出口都曾遭遇反傾銷調查,并被歐盟征收過反傾銷稅。當前反傾銷的對象已從傳統的出口產品,發展到新興的出口產品,例如繃鋼、光伏產品、輪胎等。頻頻的反傾銷調查使得許多企業被迫轉型,減少出口份額或直接退出出口市場,例如福建光伏企業已從主打產品出口轉型為建設光伏電廠,靠在國內“賣電”賺錢,勉強實現“保本生存”。
考慮我國當前的外貿出口困境,針對我國的現實狀況,要突破這種困境,大致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要進行出口產品結構調整,加快產業升級。在出口產品構成中,我國的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產品仍占據了主體,這種產品的競爭優勢小,利潤剝削嚴重,比如我國出口的成衣鞋帽多為低端產品,出口至國外后,經銷商貼牌提價銷售,生產企業僅能賺取產品增值部分的5%-10%。因此,在穩定增長的過程中應同時注重結構調整和附加值的提升,特別是進行科技創新,才能找到新的增長點。目前正處于全球價值鏈重構的契機中,我國應盡力改變當前集中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的現狀,改變產品長期處于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情況,提高貿易附加值和品牌競爭力,通過優化結構帶動增長,將我國的經濟增長模式由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優化和質量提升,向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攀升。
第二要盡量擴大“跨境人民幣結算”范圍,以降低外貿企業的外匯風險。目前,我國進出口貿易絕大部分是以美元或歐元結算,匯率升值的風險也主要由境內企業承擔。企業接外單的收益,常常被匯率升值的損失沖抵掉。而人民幣的升值造成美元和歐元的相對貶值,大量出口企業因此蒙受損失,匯率的劇烈波動使不少外貿企業不敢接單。當前外貿出口中,只有泰國越南等周邊國家和地區對人民幣結算接受度較好,如果能利用當前人民幣成為通用貨幣的契機,進一步提高與我國外貿企業使用人民幣進行國際結算的貿易伙伴的比例,我國外貿企業承受的外幣匯率風險即可消除大部分,從而提高出口企業對外貿的信心。
第三要充分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傳統的出口經營模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這必然增加企業的管理費用和出口經營成本,而阿里巴巴等電子商務平臺則為企業與外商的交流交易創造了一個更加便捷高效的新模式。出口企業通過專業的電子商務平臺與境外進口商接洽,既能更加充分及時地獲得交易信息,也能減少盲目投入,降低經營成本,從而提高價格競爭優勢,增加利潤空間。
第四要大力開發新興出口市場。當前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地區的出口市場已基本飽和,進一步對這些國家加大出口力度不僅增長率不大,而且會引起更多的貿易摩擦,得不償失。應考慮積極開發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采取慢慢滲透的方式,逐步加大這些國家在我國出口產品中的占有比重,使這些區域的出口成為拉動我國外貿出口的新增長點。例如我國陶瓷產品在遭遇歐盟的多次反傾銷調查后,其對歐洲、北美市場的出口就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但福建陶瓷大縣閩清縣的主要出口地還包括南美、中東、非洲等二三線國家的市場,這些區域相對受反傾銷調查的影響較少,可以緩沖企業的出口壓力,彌補企業因反傾銷在發達國家遭受的出口損失。
第五要國家要加大出口扶持力度。目前我國的出口鼓勵政策主要集中在出口退稅上,當前我國出口產品的綜合退稅率約在15%,和增值稅17%的主體稅率相比仍有差距。特別是鞋類等工業品退稅率僅為13%,服裝退稅率直到近期才上調至17%。退稅不充分不利于企業提高價格競爭力和利潤空間,因此,在企業短期內無法提升產品技術含量的情況下,如果能以提高退稅率的方式實現全額退稅,讓產品真正實現以不含稅的價格參與國際競爭,則有利于提升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增加企業利潤,為企業的外貿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第六要改善財政和金融服務,特別是加大對中小出口企業的扶持力度,解決中小出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通過降低融資成本來抵消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此外,還要進一步提升出口管理部門的工作效率,如提高通關的便利性,提升退稅效率,降低辦事成本、提高辦事效率等,以此實現對外貿出口的真正支持,產生實實在在的推動作用。 (作者單位為福建閩江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作者簡介:侯曉燕(1973-),女,山東招遠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稅收制度和經濟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