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高等教育正在經歷由精英型人才培養向大眾型轉變的改革。在教育部最新發布的名單中,我國的民辦高校已經多達746所。隨之而來的就是資金壓力增大的問題。這一問題使得財務管理風險上升,極大制約了自身的競爭力以及民辦高校教育質量的整體發展。
一、民辦高校內部財務風險的主要類型
(一)籌資風險。目前的大部分民辦高校都是自負盈虧、自籌經費的辦學實體,主要的資金來源是學生們繳納的學費,渠道單一。這樣的籌資方式對學生人數和招生規模的依賴性大,資金來源極不穩定,一旦有生源波動、短缺的現象,就會引起資金緊張的風險,增加辦學壓力。
(二)投資風險。與企業相比,民辦高校不僅要考慮收益,還要維持教育事業的公益性,兼顧教育質量。眾多出資人熱衷于投資民辦教育,一個重要的緣由就是取得合理的回報。所以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發展多方投資渠道已經成為出資人慣用的有效措施。比如,一些民辦院校利用銀行貸款和自有資金跟風參與房地產投資,造成資金鏈斷裂,致使學校資金周轉緊張,甚至無法支付教職工的工資。還有些院校過高估計自身的發展態勢,忽視了自身的真實能力,盲目進行擴建工程,卻不想生源并沒有按照預想擴大甚至是下滑,導致資金的使用率較低,投資回收時間延長。還有高校選擇把閑置資金用于股票這類風險極大的投資項目中,一旦投資失誤,就會對學校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影響。
(三)經營風險。民辦高等院校的運營涉及教學、后勤保障、招生、科研等一系列環節。其中招生與教學這兩個部分與學校資金的安全休戚相關,直接關系著民辦高等院校的正常運營。
(四)制度風險。大多數民辦高校都會設立董事會之類的權力機構。但是由于出資人的關系,很多校領導和董事會的職位都直接或間接受利益關系人或家族成員的控制,學校高層管理缺少相應的監督機制和制度約束。另外,目前各民辦高等院校的會計制度并沒有實現有效的統一,種類龐雜,有的采用普通高校會計制度,有的是民間組織會計制度,甚至還有的使用企業的會計制度。財務制度和約束監督制度的不健全會為未來發展埋下潛在風險。
二、民辦高校產生財務風險的原因
(一)預算沒有形成較強的約束力。民辦高校一般對財務預算的重視度不夠,預算編制偏隨意,對預算的執行也無法到位。各部門間缺少有效溝通,無法統籌考慮支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缺乏行之有效的獎懲監督機制。
(二)內控體系不健全。民辦學校私立性的特點導致了它家族式管理、內部控制管理薄弱、管理高層無法做到權責分明、任人唯親、缺乏經驗等缺點。由此導致各種經費使用混亂的現象,比如資金拆借、開支不受管控,甚至是私自挪用經費、制作虛假賬目。
三、民辦高校管控財務風險的可行措施
(一)拓寬資金籌集渠道。首先要做好自身償還貸款能力的評估。國家目前有教育方面的扶持貸款,民辦高校要利用好這一政策,著眼于長期利益,加強風險意識,以免貸款數額超出承受能力,造成舉債辦學的現象。另外,要積極爭取國家的各專項補助經費,利用相關民辦教育的減稅政策,減少稅費、科研經費的預算,緩解資金緊張。
(二)加強財務預算管理。財務管理目的就是促進預算編制的順利執行。制定預算要綜合評估學年的收支狀況,根據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逐步細化、杜絕赤字。嚴格控制無預算、超預算、私自更改預算支出的現象,保證預算的合理性、有效性、透明性。同時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獎懲監督機制,成立預算執行相關部門與財務處、領導層三方的宮鎖小組,定期回顧審視工作進展現狀,促進多方交流共同,將獎懲機制和績效掛鉤,把預算理念推進至全體員工內部,真正發揮起預算的調控效用。
(三)健全內控體系。民辦高等院校對收益和風險要做到兼顧,避免顧此失彼。內控體系就是防范財務風險的重要一環。制度規范了,才能確保各項活動合理展開,實現各崗位之間的聯系和牽制;風險管理的責任制度完善了,才能做到責任到人,統一領導。另外,一些敏感職位不可以讓相關利益者兼任。在管理層做決策時,堅持兼聽則明,既要詢問相關專家的意見,也要參考教職工的意見,綜合考慮,排除各種可能導致財務風險的不確定因素。
(四)健全風險管控機制。民辦高等院校要規范好財務、會計管理制度,以免發生制度上的漏洞。逐步實現資金收支賬目公示,堅決杜絕資金挪用、截留、隱瞞的現象出現。其次要完善經費的逐級審批制度,不允許任何人越權審批。同時要建立起有效的風險預警體系,民辦院校應該結合自身現狀,在綜合分析下,對比較大的幾個風險點進行量化指標評估,提高警惕,一旦發現超過預設的警戒線就要立刻采取補救措施。
(五)做好內外部的監督工作。對政府部門來說要做好對民辦高等院校的監督工作,對民政部門和教育部門來說,要起到方針性的指導作用,尤其是對民辦學校在財務管理、監督和風險控制方面的監督和指導。必要時,政府機關可以進行對民辦高校的專項審計,并將結果上報備案。
四、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制約我國民辦高等院校發展的主要原因集中在資金運轉和財務風險管理方面。因此,抓好民辦高校的建設工作,做好財務風險的管理控制,對于促進民辦高校乃至整個社會的教育事業的發展都有著重要推動作用。(作者單位為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