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中表現出來的應對能力直接關系到權力行使的效用,關系到公共危機處理的結果,關系到社會效益的損益情況。政府在公共危機處理中一旦出現失誤,必然會引起負面效應,這部分負面效應必須由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為此承擔相應責任,這也是政府問責在公共危機管理中實施的應然性。
一、我國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問責的現狀
我國目前在公共危機管理中實施政府問責,從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行政人員的工作責任心及危機意識,從而推動政府效能建設。政府問責從整體上講,主要以行政問責制為主,包括法律責任和政治責任兩方面的問責。我國在法律問責的制度化、規范化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是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政府問責還沒有出臺專門的法律。問責的主要法律依據只有《公務員法》,但缺乏對公務員權、責的明確劃分及對違法責任主體的處理辦法,導致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政府問責實踐中出現無法可依或依據不足的情況。在問責內容方面,異體問責中的司法問責、政黨問責與同體問責中的政治問責互相補充,構成了我國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問責內容體系,這一體系在逐步的完善過程中。具體到公共危機管理的問責中,往往這些問責會同時發生,約束和規范政府及工作人員的行政權力行使過程。
二、我國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問責存在的問題
具體來講,我國公共危機管理政府問責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政府工作人員責任意識淡薄,表現為公共危機中涉事政府的自查意識不足。我國的政府問責中問責主體主要是同體問責,是政府系統內部自上到下的問責,NGO與公民缺乏問責的具體權力,而問責客體是政府機構這一人格化的主體,難以明確責任人。政府人員在應對公共危機時,缺乏責任意識,大部分危機事件的曝光都是由媒體披露出來,社會輿論和上級政府的施壓,才使公共危機中的涉事政府展開危機的調查與處理。
其次,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問責制度化不足,表現出問責的隨意性。在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注重獎勵在處理危機事件的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先進集體與個人,習慣采取“第一時間問責法”來處理相關領導人。事后問責由上級政府部門決定,缺乏依法和行之有效的問責程序。在多起公共危機事件,僅處分了直接責任人,后續具體處理信息未完全報道,只有部分官方處理結果。且結果的隨意解釋性很大,造成諸多問責不公、“替罪羊”的現象,甚至部分官員在輿論壓力中引咎辭職,又在“風聲”后異地復出。
再次,公共危機管理中涉事行政主體問責范圍狹窄、力度較小。官員問責范圍局限于引起社會公眾與中央強烈反響和關注的重大或特大公共危機事件,對于“小”事故用瞞報、謊報甚至打壓的手段,事后迅速問責普遍,而后續的具體問責結果則鮮有報道。社會公眾了解問責信息的渠道有限,掌握的信息模糊不全。問責制成為敷衍上級與公民的權宜之計。
第四,政府績效考核和評估體系不完善,缺乏對公共危機管理中涉事政府及人員的有效約束。我國對政府及其人員的績效管理與考評指標上難以有效量化,缺乏科學的管理模式與適當的考核競爭關系,對社會公共危機爆發前征兆敏感度低、反應慢,導致危機管理成為死角,政府難以根據評價體系進行自查,讓違紀與不作為現象層出。表現在公共危機管理中,主要是在公共危機事件的潛伏期及事后的反饋與評估上欠缺,或引起二次危機。
三、完善我國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問責制的對策
公共危機的全面爆發,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會經歷“潛伏期——發展期——爆發期——恢復期”這一過程,政府對公共危機的管理,也非一次就可提高管理效能。因此,政府的公共危機管理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完善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問責制構成了這項工程的一個重要環節。
(一)強化政府及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多手段并用促進危機管理的主動。首先,增強政府人員的法制與責任觀念,依法行政,整肅公務員隊伍,塑造責任政府形象,增強影響力,不斷強化自身處理危機事件的與能力。其次,在政府系統中,加強上級政府對下級的科學引導與監督工作,明確規范各級政府的職責范圍,促進公共危機管理中的聯動協調工作;再次,設立統一的危機監測預警管理機構,提高地方政府的應急管理水平,增強依法管理的積極性。最后,扎實做好基層工作,完善信息公開等民主機制,接受公民監督,實行公共危機管理中的科學決策、民主決策。
(二)進一步明確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政府問責主體、內容和程序。一規范問責主體及權力。問責制確立的首要問題是要清楚問責主體,“誰”來問責?要改變我國問責中缺乏公民等主體有效介入的現象,完善問責制不僅靠政府的努力,還需借助公眾、人大、民主黨派和媒體等外部力量的監督,在公共危機管理的問責制度中,必須確認主體內容。二要明確規定問責事由與情形。為防止責任主體的越權管理必須有權限設置,具體到對每一個責任主體的問責,需做到依據明確,有清晰的權、責、利劃分規范,理順政府同級與上下級部門之間的關系,避免條塊分割、各自為政。三要完善問責程序。具體包括問責啟動、立案、調查、取證、處理等一系列過程,完善官員引咎辭職與復出的法律依據與準則,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最后,明確公共危機管理政府問責中的主體、內容和程序等內容,要有法可依,因此,研究和出臺專門法勢在必行。一方面,專門法中應該包含公共危機管理政府問責的具體情形、對象、主體、承擔的責任、處理的方法與手段、程序等問題,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新的法律法規與舊的法律、其他法律制度之間的緊密結合與銜接,保證問責法律的連貫性與完整性,通過立法手段加快實現問責制職、權、責的制度化與法制化進程。
(三)加強政府部門績效管理與公共危機管理政府問責之間的聯系。政府部門績效管理是通過一套合理的方法與的程序,考量人員政績的優劣程度,從而進行等級的劃分與評估,確定政府內部人員的薪酬水平、人事任命等重要事項。而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政府問責,也試圖通過公共危機事件中政府工作人員的具體表現、任務完成的情況,來確定其責任實現的程度,也間接影響到政府內部人員的績效水平、人事任命等事項。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政府問責則是非常規性的責任確定活動,兩者的實施意義是相同的。為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責任感和主動性,通過把政府常規的績效管理制度與非常規的政府公共危機管理問責制度結合起來,有利于完善政府績效評價體系,推進危機問責制的發展。
(四)完善政府的責任監督機制。明確和優化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政府責任需要建立科學、完善的監督機制。一是明確行政系統內部監督關系。明確落實權屬上下級之間的責任,責任到人,處理違規下級的同時問責上級,形成由下而上、由上到下的上下級政府人員互相牽制的關系。二是明確專門監督機構的監督責任,包括紀委、審計、行政監察等部門的監督,對政府責任的落實實現專門專項的監管。三是規范外部監督機制,發揮人大、司法、媒體、社會團體、公民等系統外監督主體的作用,壯大發展第三部門的作用,促進其與政府的合作伙伴關系,促進社會民主發展。(作者單位為西安財經學院行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