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普及拓展了人們之間的溝通渠道,大學生了解社會的方式更加多樣,但是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大學生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響。網絡文化較為旺盛的生命力和多樣化的傳播途徑給高校的傳統文化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在豐富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同時也容易造成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理解的偏差。市場經濟的背景之下高校傳統文化教育處于缺失的狀態。如何正確應對網絡文化所帶來的沖擊已經成為當前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重點。本文就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傳統文化教育發展的對策。
網絡文化則是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載體,利用代碼形式進行傳播交流的一種開放、快捷的虛擬性文化。網絡文化的出現與發展為傳統文化教育模式的革新創造了條件,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正確看待和處理網絡文化的影響是發展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必然之舉。
一、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網絡文化背景下,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是目前高校教育存在的問題。文化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現在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認識存在誤區、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較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不健全、缺乏理想信念和奮斗目標、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薄弱以及對待挫折和困難的心理素質不高等等,加強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已經成為提升大學生傳統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給傳統文化的教育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相較于生澀的傳統文化,網絡文化淺顯、快捷的特點使其更容易受到大學生的青睞。同時網絡高度的自由性和隱蔽性使得網絡文化中會產生許多不利用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內容,很多學生會在網絡文化的影響下抵觸傳統文化教育。但是網絡技術的應用也給高校的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高校應該充分利用網絡媒介的優勢改變傳統教育的方式,彌補網絡文化中的漏洞,從而促進大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的提升和身心健康發展。
二、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負面影響
網絡文化對當代高校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發方面。
(一)網絡文化對傳統文化的內涵造成了沖擊
網絡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主要表現在對傳統文化教育載體的沖擊和對傳統文化語言的沖擊兩方面。在網絡文化的影響下,傳統文化教育所依托的媒介形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時代需要,報刊、雜志具有顯著的延時性,無法進行大范圍的即時報道,報紙的受眾群體也隨之減小,以大學生為代表的年輕人更樂于通過網絡獲取知識和訊息。網絡文化對于傳統文化的語言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網絡文化追求簡便快捷的信息傳遞方式,符號化的語言交流使得中國傳統語言文化中詞匯、語言及語音這些核心的要素愈加不明顯,不利于傳統文化的發揚。同時網絡文化思潮的興起造成了大學生對于傳統的儒家文化、馬列主義等正統哲學思想認識的誤區,阻礙了傳統文化教育體系的構建。
(二)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造成了沖擊
網絡文化具有求新求快的特征,網絡文化中的一些“垃圾文化”侵蝕著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在各種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的影響下,傳統文化教育的地位在大學生的心目中日漸降低。這種狹隘的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會使得大學生迷失正確的方向,很難形成健全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網絡文化娛樂化的傾向使得大多數大學生都是將網絡作為個人情感抒發的途徑,而利用網絡學習的人少之又少,網絡文化對于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十分不利。
(三)對傳統文化的教育方式造成了沖擊
課堂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由于要照顧大多數學生因而相對節奏較慢,也給學生留有了充足的思考時間,但是網絡的發展和普及使得學生可以利用更少的時間從網絡上獲得同等的知識,并根據自身適應的節奏進行學習,對于傳統文化的課堂教學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甚至有一些大學生會直接從網絡上查找相關的學習參考答案,不愿意自主進行思考。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點在于學生自身對于知識的消化和理解,這種快餐式的學習習慣造成了傳統文化教育成效的降低,無法達到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
三、網絡文化對傳統文化教育的積極作用
網絡文化自身的優勢為當前高校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創新了途徑,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內容。
(一)為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平臺
網絡的普及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播,相較于課堂教學,利用網絡為載體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可以拓展教學的覆蓋面,網絡平臺教學也更易于大學生接受。網絡文化順應了人們展示自我的需求,人們可以在網絡上自由發表個人的觀點、生活經歷以及人生感悟,網絡文化中所蘊含的創新、求真、自由的時代精神也是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所必須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網絡文化和傳統文化并不是天平的兩端,二者的內核是相通的,將網絡文化中積極的內容進行發揚也是另一種傳統文化精神教育和傳承的形式。
(二)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內容
網絡文化的興起與發展的積極作用還豐富了傳統文化內容,尤其是對語言文字的影響最為明顯。網絡文化推崇簡化的溝通交通,因而“斑竹(版主)”“稀飯(喜歡)”、“厚厚(吼吼)”等新興詞匯層出不窮,這些新詞匯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語言文化體系的發展與完善,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如果在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對網絡文化的優點進行借鑒,可以有效提高其靈活性,從而促進傳統文化教育受眾數量的增長和教育效果的提升。
(三)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自由性和開放性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內容,儒家所倡導倫理綱常、中庸之道等文化觀念至今還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這些固化的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們的思想。而網絡文化個性化、注重個性、創新性的特點恰恰可以突破傳統文化構建起的框架,注重學生的個性也是當前高校教育的重要理念,因而可以說網絡文化對于傳統文化的教育進行了有效的補充,促進了學生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大學生了解各種思想觀念,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識別能力和思維能力,形成自身成熟健全的人格。
四、網絡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
當前網絡背景下,如何利用網絡文化的優勢,進行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構建傳統文化教育網絡平臺
高校需要充分利用網絡媒介的優勢,創新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以網絡為基礎構建新型的傳統文化教育平臺,充分發揮網絡技術對于傳統文化教育的促進作用。高校可以建設具有自身特色的傳統文化教育網站,并設置相應的傳統文化教學專欄,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條件,學生可以自己在網站內查閱下載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其次高校要充分利用微信、QQ以及手機APP等信息傳播途徑,在校園微信公眾平臺內開辟專門的傳統文化教育服務板塊,教師要主動與學生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對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觀念。對網絡進行合理的應用可以為傳統文化教育打造堅實的后盾,對于高校傳統文化教育成效的提升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加強網絡文化的管理規范
規范性的缺乏和管理的不當是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和學生思想觀念產生負面影響的重要原因,鑒于此高校必須要加大網絡文化管理規范的力度。人們在網絡上的言論更加自由,且交流不受地域的限制,因而必須要對良莠不齊的網絡文化進行監管,通過有效的管理措施對校園網絡文化進行凈化,使傳統教育文化從網絡文化中收益。網絡文化的規范不是單單依靠高校的努力就可以,政府、社會、學校要共同構建起完善的網絡文化管理體系,建立統一的網絡倫理秩序,大學生要增強自身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自覺踐行網絡言行規范,不在網絡上發表不當的言論。對于負面的網絡文化,要自覺用傳統文化思想和正確的觀念對其進行抵制,避免不良文化對自身思想的侵蝕。學校要積極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將傳統文化滲入學生的生活學習中,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環境,提高校園網站的監管力度,加強對于不良信息的審查,通過網絡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學生文化選擇的自覺性。
(三)利用網絡資源打造傳統文化精品課程
高校需要對網絡資源中對傳統文化教育有益的內容進行充分的挖掘,將其與已有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進行融合,打造高校傳統文化精品課程。首先,以互聯網為依托,構建傳統文化網絡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選擇課程內容進行觀看,還可以和同學就某一問題進行探討,深化優秀的文化和傳統道德精神對于學生的正面影響。其次,相關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網絡對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進行梳理和整合,按照時間、區域、思想價值等要素對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進行分類,開設特色化的傳統文化精品課程,并根據教學內容給學生布置開放性的作業,讓大學生就某個文化人物或者是傳統文化板塊進行討論分析,提高學生傳統文化學習的積極性和實效性。最后,教師也要注重個人網絡技能和網絡綜合素養的提升,要加強網絡技術的學習,以便于利用網絡進行傳統文化課程的開發,打造富有學科特色且易于被學生接受的精品課程,促進傳統文化教育質量的提升。
五、結語
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理想信念,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培養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品質和健康的人格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網絡文化的發展給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借助網絡媒介的優勢,構建更符合大學生文化教育需求的傳統文化教育平臺。為了減少不良網絡文化對于大學生的負面影響,高校需要加強網絡文化的管理規范,通過校園文化的整合及師生媒介素質的提升實現新時代的傳統文化教育。(作者單位為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院)
本文為2017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專題研究項目:“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創新發展研究,項目號:2017SJBFDY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