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先界定了網絡文化的內涵以及與思政教育的關系,接著分析了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探討了網絡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以及網絡文化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最后重點探討了在網絡文化環境下從思想政治教育者主體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及手段方式兩方面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對策。
一、網絡文化的內涵以及與思政教育的關系
(一)網絡文化的概念和特點
學者們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對網絡文化給出了不同的定義,目前總的來說可以歸納為兩種觀點:第一種,是從網絡的角度看文化,強調從網絡的技術性特點切入,突出由技術變革所導致的文化范式變遷。第二種是從文化的角度看網絡,這種觀點強調網絡內容的文化屬性,及由此所引發的文化范式轉型。
(二)網絡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關系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因它具有的迅捷、便利、隱匿、平等和開放性越來越得到大學師生的青睞。這不僅便利了大學師生的學習和生活,而且網絡和新媒體應用于大學校園的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教育工具和媒介,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創新教學手段,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的空間,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培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與此同時,互聯網所帶來的異質文化傳統、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又改變著大學生的思想情感、價值取向和理想信念,甚至對不少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和沖擊,這是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嚴峻挑戰。
二、網絡文化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當前,在我國的網絡用戶中,大學生是網絡用戶中的重要群體,網絡因其獨特的方式和豐富的內容,給大學生群體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認識和把握事物環境的渠道,因此他們已經不僅僅是通過課堂、書本、傳統媒體等渠道獲得信息,更傾向于從互聯網中獲取信息,正是因為網絡有這樣的優點,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日益重視意識形態安全建設,注重管理和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加強宣傳思想工作。
但是,網絡文化是一把雙刃劍,在對大學生的行為模式、價值觀念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由于新媒體環境的日益變化、社會轉型的加劇、西方敵對勢力的不良信息 滲透等復雜因素,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嚴峻的挑戰。
1.網絡文化的開放性不僅為各國不同的文化相互影響、融合,也為不同的意識形態提供了較量的新陣地。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借助技術和信息傳播的優勢,在全球各地推銷自己的意識形態,各種經過加工和包裝精美的充斥著西方的價值觀以及西方的人權、自由、民主等政治和文化色彩的信息在網絡上大肆傳播。當這些信息被不斷點擊時,對于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缺乏科學理論指導和人生閱歷的大學生來說,極易被網絡中的這些表面現象所迷惑,無形中影響其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學習和理解。西方媒體正是借助這些文化形態的柔性力量,沖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進而企圖用西方價值觀引導世界。
2.網絡文化的開放與自由削弱了大學生網絡行為的道德自律能力,導致大學生道德選擇迷惘。網絡內容缺乏有效過濾和管制,網絡信息的良莠不齊容易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誤導。大學生正處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重要發展階段,在網絡環境中極易喪失的道德自制力而放任自流。一方面認為互聯網上很難講道德,另一方面又有意或者無意地違反道德規范。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教育內容呈現方式不適應新媒體環境。網絡文化環境下制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足的因素主要是傳統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不適應新媒體環境的要求,并非是內容本身出了問題,主要體現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與教學內容的適應性欠缺,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便捷度大大提升,而教材體系更新的速度卻相對緩慢,即使教師努力使思政教學內容契合大學生的思想特點,但仍缺少時代適應性。
2.缺乏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熟練掌握新媒體應用技術的專業團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出現教育者以勸戒的態度“封堵”學生對非主流文化產品和信息內容的接收的現象,但缺乏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微產品的制造,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熟練掌握新媒體應用技術的專業團隊。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介素養與新媒體飛速發展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媒介素養制約著教育者新媒體理念的形成和新媒體技術的運用,決定著教育主體能否正確地、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能力。
三、網絡文化環境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對策
(一)網絡文化環境下教育主體素養的增強
1.教育中教師主體不僅應當政治素質過硬、有豐富的知識,還應當由較高的媒介素養。首先,教師使用新媒體資源不僅僅是用于課上演示的計算機應用工具PPT等媒體工具,更是互聯網技術所構建的新媒體環境中海量的豐富教育資源,諸如用動畫、影像等形式來展現教學核心內容,通過微課、慕課等形式呈現或顯性或隱性的意識形態文化產品。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根據大學生認知特點與消費偏好,自行設計或從新媒體資源中精選具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料,結合理論知識的講授加以利用,從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傳導實效性。
2.建設一支由輔導員、班主任等組成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職業化、專業化隊伍,專門從事網絡輿論場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存在著嚴重弱化現象,表現在時政熱點和有關意識形態文化的主題討論活動中,大學生極少與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產生互動,卻更傾向關注一些“意見領袖”的言論與觀點。
(二)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政教育教學內容和手段的創新
1.構建適應網絡文化環境的教育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場域中,理論上校方扮演著傳導者的角色、大學生群體扮演著接受者的角色,傳導者發出信息、接受者接受信息。新媒體環境中的有力聲音及話語權就是信號,一定程度上顯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因此,為了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的適應性和,就必須遵循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認真探究新媒體環境下目標受眾大學生群體的認知特點,分析大學生群體的價值需求,主動回應大學生關注的現實問題,正視當下的時政熱點與社會焦點等議題,以迎合當代大學生的喜好特點呈現出來,才能吸引大學生關注,滿足大學生期待。
2.探索適應網絡文化環境的教學手段、教學模式。充分利用新媒體環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合理利用新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構建具有針對性、現實性、趣味性的教學內容。如教學中采取諸如案例分析、情境體驗等互動性較強的教學模式,以提高大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從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3.成立官方新媒體平臺,更新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當前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己更多地轉移到新媒體環境所建構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場域中,因此必須盡快建立一支專業從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專職隊伍和官方新媒體平臺,從而更好地轉變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實效性。在微博、微信、豆瓣網等大學生群體的“聚集地”,需要校方、教育者站在更“高”處把帶有中國精神、中國夢色彩的信息更多傳輸出去,站在更“近”處發揮強有力的引導和干預作用,不能一味地讓反映別國職業精神、民族夢想的各類劇情、外國明星成為我國大學生們追捧的偶像,占據著我們的思想“聚集 地”,反而忽略甚或否定我國的帶有強烈民族夢想和色彩的文化產品。例如當前國家或高校的官方平臺應大力宣傳熱映的《戰狼2》,組織學生觀看此部愛國影片, 引導學生關注我國的明星和影視劇作品,從而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作者單位為西安培華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