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兩國是邊境線長達1700公里的鄰國,又同屬于世界重要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中印兩國經濟迅速發展,但兩國之間的經貿關系依然步履蹣跚。中印雙邊貿易額在2004年才突破百億大關;2010年中國取代阿聯酋成為印度第一大貿易國; 2016年兩國的貿易總額甚至出現了負增長,總額為711.8億美元,這對于中印兩個大體量的經濟體而言是很低的水平,兩國的經貿合作潛力巨大。2017年6月,印度軍人為阻止中國在洞朗地區修筑公路,越界進入我國境內進行干擾,中印關系成了焦點問題。中印兩國經貿關系何去何從,本文將對其發展的特點及影響因素進行梳理,以作參考。
一、中印經貿合作的特點
1.雙邊貿易規模逐漸擴大,但貿易水平不高,貿易差額大
中國進入WTO后,中國和印度簽訂曼谷協定,關稅下降明顯。隨著印度市場的逐漸開放,中印經濟貿易已經延伸到農業,加工食品,工業制成品和服務業等領域。2015年前三季度,印度自華貨物貿易進口額占其進口總額的15.6%,對華貨物貿易出口額占其出口總額的3.6%。這樣的比重,同兩國的人口、經濟總量以及巨大的市場相比還很不相稱。而2016年,印度對華貿易逆差達到476.8億美元,逆差進一步擴大。
2.雙邊貿易密切度不高
中國是印度最主要的貿易伙伴國之一,而且是印度的最大進口國,但中印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中所占比重卻很低。在商品結構方面,根據《2016年中印雙邊貿易報告》的數據,印度對中國出口主要商品有:天然珍珠、稀有石頭和金屬、棉花、礦石、礦產等,主要為初級產品。而中國出口印度的主要商品有:電子機械、聲響(電視)設備、核反應堆、機械部件、有機化學品等,主要為機電產品、核工業、化工產品等工業制成品。中印貿易商品雖然具有一定的互補性,但總體貿易密切度不高。
3.國際市場上競爭激烈
由于中國和印度的優勢產業都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方向都是發達國家,所以兩國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激烈。雙方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不僅僅表現在出口方向和出口產品種類上,而且雙方在能源進口上也有競爭關系。由于中印兩國同為發展中國家,同樣享受這人口紅利,同樣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原材料和能源。這注定了兩國在國際市場上的激烈競爭不可避免。
4.中印經貿關系依賴于政治關系
中印經貿關系依賴于中印的政治關系的融洽程度。在當前我國開展“一帶一路”戰略的大背景下,印度作為重要沿線國家之一,也表達出了積極參與的意愿,這一點從印度較早積極加入亞投行創始國成員可以看出。但同時,印度在很多領域又視中國為主要競爭對手,近2年來時長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給我國制造麻煩,正如當前造成局勢緊張的印軍越界事件。兩國政治關系不穩定,經貿關系一定也會裹足不前。
二、中印經貿合作的影響因素
1.中印邊界問題和西藏問題
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整個邊界沒有正式劃定過,但根據雙方歷史行政管轄所及,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東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南麓;中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是沿喀喇昆侖山脈。中印涉及爭議地區總面積達12.5萬平方米,這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這種消極影響阻礙了周圍地區市場的發展,同時也提高了邊境合作中的成本費用。另外,地區消極的政治經濟氛圍也不利于邊境區域經濟發展。即使大的政治環境有利,地方利益的不同也會導致邊境阻力。中印之間邊界問題是影響兩國長期經貿合作發展的不穩定因素。
2.西方發達國家的影響
2017年6月印度總理莫迪訪問美國,美國智庫大西洋委員會在政策文件中說:“印度不僅是平衡北京在該地區影響力的一個地區支柱,而且還應該是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外交政策中的一個重中之重。”在西方國家眼里,印度在南亞的地理位置優越,一方面可遏制中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可牽制俄羅斯向南亞擴張的力量。同時,日本、法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與印度均加強發展防務關系,以求軍事合作推動政治合作。對于中印兩國的經貿合作來說是名副其實的負面因素。
3.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及“一帶一路”戰略的影響
中印兩國作為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重要力量,均有很強的經濟發展活力,這一平臺是兩國重要的溝通交流渠道。此外,印度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需要印度的響應與合作,印度也需要依靠參與發展其國內經濟。在這一戰略下,中印兩國在貿易、基礎設施建設、金融、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合作都將孕育巨大的利益。
三、結語
同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度,中印兩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如今,兩國既是鄰國,又同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但種種因素導致兩國政府和人民繼續擴大發展兩國經貿關系的信心不足,路途坎坷。作為以合作共贏為大的發展戰略的中國,不應被冷戰思維所左右,仍然以發展為重心。印度也應認清事實,放眼大格局,融入經濟全球化。兩國應盡量擱置政治上的爭議,謀求經濟上的共贏。兩國之間經貿合作機遇大于挑戰, 潛力很大。(作者單位為寧夏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