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長期以來,我國始終堅持不懈的進行農業生產模式調整和專業化生產的研究。但是隨著我國人口數量的逐年升高,人們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導致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間形成了尖銳的矛盾。鑒于此,本文首先以昌樂縣的農業經濟發展現狀為例,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要概述,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解決意見,以供參考。
一、昌樂縣農業發展現狀
昌樂縣位于山東半島中部,擁有1101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積,全市有近1/3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目前,當地共擁有127.8萬畝的農作物種植面積,總產值高達36億元。其中,玉米、小麥是當地的主要糧食作物,花生和瓜菜是當地主要的經濟作物。
近年來,昌樂縣在積極進行農業經濟建設的過程中,通過不懈的努力,落實農業部小麥高產創建項目,畝產量已經高達700kg;同時,當地還積極落實了糧食高產創建項目,促使當地的玉米和小麥成為全市增收最快的項目。盡管如此,當地農業經濟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還需要面臨一些問題,如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和生態環境惡化等,只有高效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夠實現農業經濟長期發展的目標。
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
從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來看,盡管當地農業的發展規模較大,但是在日常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存在零散種植和管理制度缺乏科學化和規模化的現象,這就導致當地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農作物質量和產量得不到保證,同時農產品質量同國家相關標準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當地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沒有足夠的市場競爭力。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如果不及時轉變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的問題,將給農民的經濟收入造成嚴重的影響,而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也將存在滯后性的特點。現階段,昌樂縣應積極貫徹落實規模化、集中式種植策略,才能夠不斷提升農業經濟效益。
2.生態環境惡化
第一,農業灌溉過程中,水資源利用率低,導致農業用水資源浪費嚴重,這不僅加劇了當地水資源短缺的局面,同時也嚴重污染了水資源和空氣環境;第二,農業種植過程中,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化肥、農藥和農膜,導致水體、大氣和土壤等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無法進行Yx1Qu19CMlS5fj/BGwqySA==有效的生態自然循環,而大量的殘留物也嚴重污染了當地的環境;第三,在農業生產中,由于對農業機械、化肥等的過度使用,導致當地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土地鹽堿化和土地板結問題,農業土地種植面積存在縮減的現象;第四,部分企業在對農產品進行加工的過程中,通過規模化經營產生了大量農業廢棄物,再加上當地家畜養殖場的糞便等,都嚴重威脅著當地自然環境和農業生產環境的健康。
三、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1.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第一,注重農業科技的發展。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當地在未來進行農業種植的過程中,必須給予農業科技的研發以高度的重視,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注重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理念和技術,將其同當地農業發展現狀進行緊密的結合,對技術進行改進,才能夠逐漸生產出高質量的農作物,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
第二,在實踐中不斷對農業生產管理機制進行完善。科學的農業生產管理機制是農業經濟穩步發展的基礎。當地應從農業發展現狀入手,通過構建合作社等方式,加大對生產機械和先進種植技術的應用力度,從而更加高效的利用農業資源,確保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中成本消耗最低。同時,還應積極落實產業化種植,引進價值較高的經濟作物,通過統一種植,促使種植者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可以促進農業經濟的產業化發展,為當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2.合理利用并保護農業資源
第一,提升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業技術的先進性,嚴禁在進行農業灌溉的過程中產生嚴重的水資源浪費現象,同時利用先進的農業技術,確保水資源不受到污染。
第二,在農業生產中,應盡量減少對化肥、農藥和農膜的應用,將污染降到最低,努力提升農業技術的“清潔”度,為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奠定良好基礎。
第三,國家應通過宏觀調控等方式,合理的控制農業資源,嚴禁農業生產以生態環境破壞為發展基礎,避免農民為了追求一時的經濟效益而采用不合理的生產技術。
第四,積極在當地構建農產品深層次加工企業,同時構建農副產品的回收再加工系統,確保當地農業經濟發展中逐漸形成完善的循環產業鏈,在農業資源節約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多次重復和循環再利用的思想,確保良性循環得以在經濟和生態中形成,避免資源的不必要浪費。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只有堅持可持續發展,才能夠不斷為人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農業經濟需要面對一系列問題,相關部門必須堅持農業經濟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的原則,才能夠實現環境、社會和經濟的有機統一。現階段,相關部門應注重農業科技的創新和發展,同時制定合理的農業生產管理機制,以實現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的目標,在合理利用、保護農業資源的基礎上,能夠為農業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這將為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作者單位為山東省昌樂縣朱劉街道辦事處財政經管統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