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世界大環境格局的不斷變化,融資問題是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關注度極高的問題,對中小企業的擴大與發展起著制約的作用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首先應先找出制約其發展的內外部原因,與財務治理相結合,從財務治理方面分析融資問題,創新中小企業財務治理的新模式,優化財務治理結構,使財務治理與中小企業融資相融合,從而提高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將融資問題的解決落實到實處,為企業的未來發展做打算。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問題;財務治理
前言: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多種多樣,在進行融資的過程中反應出來的問題也是各種各樣的,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融資難的問題,財務治理結構是關鍵,正確處理中小企業自身的財務治理問題,創新財務治理新模式,使財務治理的結構符合現代中小企業的發展,從而使中小企業在融資的過程中,能夠得到有力的支撐,從而解決基于財務治理的中小企業融資問題。
一、中小企業融資的渠道
1.內源性融資渠道
內源性渠道使企業將留存收益轉化為投資的過程,內源性渠道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常用方式,內源性融資與外源性融資作為相對的兩種融資方式,相互依存,互為支撐。中小企業在創立的初期,所受到的限制也比較多,比如受市場需求的限制,往往需要迎合市場來進行產品的設計與開發,生產規模由于資金等因素的限制比較小,在這種受到限制比較大的情況下,往往采用使用自有資金來完成初始投資,隨著經營逐漸走向正常化,運營平穩以后,企業的融資問題通常由客戶的預付款,供應商的賒銷等方式來解決,使企業在正常運轉的過程中能夠有充足的流動資金,保證企業的日常開銷。
2.外源性融資渠道
外源性融資是企業從企業外部經濟主體吸收資金的過程。外源性融資不同于內源性融資,它比內源性融資更加的靈活和高效,籌集資金的數量比較大,外源性融資又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隨著國際國內市場的逐漸成熟,外源性渠道在中小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渠道都無法代替的。
二、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原因
中小企業融資難,是所有人都不陌生的問題。究其原因,融資體系未發展到成熟的階段是重要原因,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促使企業能夠運營下去但其根因是,中小企業自身的制度缺陷,需要及時的創新來解決這一問題,才能促進中小企業的長遠發展。
1.外部原因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外部原因,分別為金融體制缺陷,中小企業的弱勢地位和融資渠道單一等三個方面,中小企業現在采用的融資方式,大多是間接融資,但是這種融資方式也有其弊端所在,其融資的方式比較單一,而且融資渠道不夠通暢,使得中小企業的發展受限,抵押貸款和擔保貸款的形式成為其主要的融資方式,制約企業的發展。
2.內部原因
中小企業想要得到銀行的貸款,信用是一個主要的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中小企業中,信用制度往往是其最容易忽視的一個方面,在不完善的信用制度下,中小企業得不到銀行的貸款,得不到融資,因此就無法正常的運營下去,也有一些信用較好的企業,但由于各種原因,造成企業信息的部隊稱,也得不到銀行的貸款,缺少銀行的資金支持,中小企業很快面臨著倒閉的危機;中小企業在創立的初期,政府給予中小企業投資,采取的大多是入股的方式來參與經營,資金的輸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中小企業的日常運作,但是這也使得中小企業的固定資產所有權,不動產所有權等產權混亂不清,因為產權的不清楚,造成中小企業在利用產權貸款的時候受阻,在一定程度上有造成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在中小企業中,財務治理結構的不清晰也是其財務治理過程中的重要問題。會計人員管理的賬目混亂,權責不明確,決策的失誤等都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重要因素,要想使中小企業融資正?;?,就必須解決這些問題。
三、基于財務治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建議
要想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的問題,就必須從內外部綜合解決,綜合分析創業板額市場,應收賬款和存貨融資的關系,加強中小企業自身的財務治理結構,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募集資金,規范服務治理體系,從而使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
1.構建財務治理結構新模式
財務治理結構對于投資者來說,無異是一層保障,特別是對于潛在的投資者,有效的增強其自信心,為中小企業提供充足的資金。中小企業的財務主體方面,界定與區分是有必要的,將政府與企業分開,推進產權制度改革;用權力制約權力,決策的制定,執行與監督,都要明確的賦予相關的財務主體,權力的大小代表著要承擔的責任的大小。財務治理的核心是隨著企業的經營狀況而不斷變化的,優秀的管理者會帶領企業一路前進,建立完善的財務相機治理機制,使財務治理結構更加的完善,為企業的融資做準備。
2.中小企業財務治理目標機制的建立
財務治理目標機制與企業的目標相一致,現在的大多數企業都將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作為企業的財務治理目標,其存在片面性,也比較過激,沒有充分的考慮到中小企業的產權在不同階段的發展狀態,更沒有使企業的風險降到最小,這種做法往往會使企業陷入被動發展的狀態。隨著中小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舊的產權結構在時代浪潮中已經逐漸被覆蓋,舊的產權結構已經不再適應中小企業的發展,應根據企業的情況,及時更新產權目標,創業初期中小企業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比較高,承擔的風險也比較大,隨著不斷的發展,原有的資金已不能滿足其發展的需要,聘用職業經理人,將相關利益主體的利益納入到財務治理的目標中來,使中小企業更多的關注社會的發展,注重社會效益,優化資源和持續增長的利潤,將企業的利潤與社會的責任相結合。在企業發展進入成熟階段以后,產權的細化使中小企業的產權細之又細,中小企業的財務治理目標的設定也應該更多的包含多方利益,長此以往,中小企業便能夠在信貸市場取得融資的可能性加大,從而使財務治理目標變得可實現化。
四、中小企業財務結構的優化
中小企業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往往存在破產的現象,究其根本原因,企業在逐漸擴張的過程中,存在盲目跟風的現象,經營過程中負債,最終因為資不抵債破產。應優化財務結構,實現綜合資金成本和財務杠桿效益,不斷調整資金的結構比例和規模。
1.優化資本結構
中小企業的收益相對于大企業來說是比較低的,融資的渠道也比較單一,想要解決融資難的問題,就必須加速背部資本積累增長速度,使資本機構合理化,樹立良好的企業信用形象,從而提高企業信用評級等級。
2.優化負債結構
負債的到期結構是負債結構的重點問題,確定合理的負債到期結構,在允許現金流量波動的前提下,使負債結構達到最大的優化程度,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提供支持。
3.優化資產結構
優化資產結構是指在風險控制的前提下保持合適的流動資金,在維持企業正常經營的前提下,給企業帶來最大的利潤。
4.優化投資結構
優化投資結構主要是從提高投資回報和規避投資風險平衡優化的角度考慮,確定合理的格局和比重,使得投資的機構符合中小企業的發展,使的中小企業能夠得到正常的融資。
五、結語
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是我國長期以來的未解決難題之一。將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基于財務治理進行分析,從內外部環境進行剖析,確定制約其的根本原因在與企業內部的財務治理結構混亂,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吸引資金投入,建立合理的財務治理機構,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議從而促進企業融資,推進企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作者單位為寧波高專建設監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