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村村(居)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村村(居)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新時期農村衛生工作的重點,也是幫助農村村(居)民抵御重大疾病風險的有效途徑,對提高農村村(居)民健康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大意義。因此,特用2006年、2010年、2016年三年數據對紅塔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十年的成效進行分析對比(以下簡稱新農合)。
根據中央,省,市相關文件精神,結合紅塔區實際情況,每年制定紅塔區新農合的實施細則,實行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一、紅塔區農村村(居)民參加新農合所具備的權利與義務
1.參加人員的權利
第一、享受新農合規定的基本醫療、預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務;
第二、按規定報銷一定比例的醫藥費;
第三、對新農合基金的使用進行監督;
第四、對新農合工作提出意見、建議;
第五、對違反新農合規定的行為進行舉報或投訴。
1.2參加人員的義務:
第一、按規定繳納新農合個人籌資款;
第二、遵守和維護新農合規章制度和管理規定;
第三、配合新農合服務機構做好醫療、預防、保健工作。
二、新農合實施采取的措施
1.高度重視
為了能使試點工作順利開展,政府高度重視,健全管理機構,落實人員編制和工作經費。做好基線調查,掌握農民醫療費用和醫療機構基本情況,從基層了解民意,了解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狀況,真正做到了一切決策為了人民,保障人民的真正需求。
2.廣泛宣傳動員
提高全區農村群眾自愿參與意識和行為。試點工作人員加大宣傳力度,增加了農村村(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加強人員培訓,提高管理人員政策水平和業務能力;對工作人員進行嚴格的培訓,提升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
3.認真核查錄入基本信息
確保錄入信息準確無誤。切保人民群眾的基本利益。堅持原則,要求工作人員不得徇私枉法,以權謀私,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督管理,確保新農合基金安全,避免人民的利益損失。
三、紅塔區2006年、2010年、2016年新農合運行情況及取得的成效淺析
1.加大政府投入,縮小城鄉差距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新農合工作得到了政府和群眾的支持和認可,政府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農民個人籌資標準也逐年提高,新農合經歷了試點、發展、成熟階段,縮小了城鄉差距,使新農合的惠及面進一步擴大。
2.建立有力機制,完善分級診療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新農合的保障力度逐年增加,尤其是突出了建機制,強基層,保基本,保證了參合人員得到質優價廉、便捷、透明、公平的醫療服務。并能有效提高農村衛生資源的利用率,推進農村三級醫療衛生網的建設。
3.居民互助共濟,共建健康社會
2009年起紅塔區同時實施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做到了全民醫保,故新農合參合人數有所減少,但是參合率穩中有升。從門診報銷和住院報銷金額的對比可以看出,新農合制度是符合民意,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是幫助農民抵御重大疾病風險的有效途徑,對于提高農民健康水平,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致貧,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具有重要作用。
紅塔區新農合制度運行10年來,農民的就醫需求被激活,小病忍、大病拖、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逐步緩解,特別是在區級以下醫療機構,“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廣大參合農民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實惠。但隨著參合人員的看病就醫要求不斷提高,住院人次日漸增多,對醫療機構的監管和保障基金運作安全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強基金管理,確保新農合基金安全運行。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在以往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又制定出更多惠及廣大群眾的政策措施, 如探索門診付費制及住院付費制改革路子;實行部分單病種住院醫藥費最高限價收費、定額補償、據實結算制度,穩步推進慢性病門診管理制度等措施。
通過實施新農合制度,逐步使農村居民樹立風險共擔、互助共濟的意識,逐步減輕農村居民的醫藥費用負擔,提高健康水平,建立農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作者單位為玉溪市紅塔區大營街街道社會保障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