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融合發展新模式探索研究的重要意義
(一)普光氣田工程建設征地、拆遷行為的不可規避性。國家大型工程建設項目對于國家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以“川氣東送”工程項目為例,該項目被譽為“十一五”期間我國第五大重點建設項目。普光氣田是“川氣東送”工程的氣源地,也是該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普光氣田截至目前已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8945億立方米,項目建成后將年產原料氣150億方,硫磺300萬噸,穩產20年以上。普光氣田的勘探開發,對于實施川氣東送工程,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提高中國石化整體效益和推進中國石化天然氣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征地、拆遷行為的不可規避性。
(二)失地農民因土地征用、房屋拆遷行為受到的影響。普光氣田的開發建設地處四川東北老區,這里人口稠密,地緣地貌以山地為主,人均耕地占有量不足一畝。而普光氣田的開發建設不僅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林地,為了安全需要,在距離氣井、集輸管線、采集站、天然氣凈化廠等設施的一定距離內的房屋需要拆除,世代居住在這里的農民必須進行一定距離的遷徙和異地安置。
(三)企地關系對普光氣田建設及企業長久發展的影響。普光氣田在開發建設過程中主要面對以下問題:一是由于征地拆遷行為導致失地農民與企業之間的矛盾。部分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后,會由怨生恨產生失地農民與企業之間的矛盾,或以失地拆遷為由無理取鬧,阻攔施工機械、車輛;二是由農民失地造成的社會穩定問題。由于失地農民大多在失去長期習慣的生活方式后,無法找到新的就業方式,而一次性的拆遷貨幣補償款不能解決失地農民長久生活來源問題;三是國有企業肩負的“三大責任”。國有企業應主動肩負起經濟責任、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在保障自身發展的同時,有責任發揮國企優勢,保障失地農民的利益,促進當地新型農村建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樹立國有企業良好形象。五是企業在當地實現長久可持續發展問題。資源型企業要在當地實現長久可持續發展,需要探索出一條油地協調互促、共同發展的機制,贏得地方政府和群眾的支持,實現油地互惠共贏、長期合作。
二、普光氣田探索新模式的具體做法
(一)利用拆遷安置推進城鎮化建設,改善居住環境。普光氣田積極配合政府利用征地補償款做好拆遷群眾的“安居工程”,配合當地政府制定安置方案,依據地形地貌科學規劃,實現拆遷安置多元化,效果顯著,影響深遠。
(二)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實現失地農民就業多元化。為解決失地農民的長遠生計,普光氣田樹立“辦好一個項目,造福一方人民”的富民觀念,和當地政府密切配合,調動一切合理因素科學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對失地農民進行“輸血”、“造血”扶持,幫助他們應對新生活新環境,使失地農民“上崗就業”。
(三)全力支持區域地方工業園區發展建設。光氣田積極支持當地政府發展地方經濟和區域地方工業園區發展建設。一是在征得國家有關部門批準下,在一定年限內按照一定優惠價格為工業園區提供天然氣能源供給,促進地方盡快建成發展平臺做強做大;二是提供技術輸出、技術指導和合理化建議,用現代工業理念促進和提升園區管理水平,實現失地農民的全部就業。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援助活動,提高新農村教育水平。普光氣田由于安全需要在拆遷過程中,部分學校也在拆遷之列。普光氣田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助學活動。根據拆遷實際投資援建一所標志性綜合學校,教學樓、圖書館、實驗室、宿舍、學生食堂、體育場地及學校的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并配備了先進的教學設施,提高了教學條件,解決了拆遷群眾和失地農民的后顧之憂。積極采取對口幫扶貧困學生措施,贊助失學兒童約200余人,幫助貧困生約1800人,設立“普光氣田助學獎勵基金”,并為凈化廠搬遷區內300余名師生制作了校服,樹立了中石化良好的形象。
(五)開展工農共建活動,造福當地人民。普光氣田與地方政府共同開發建設有利于雙方共同受益的項目,支持地方經濟的發展,建立油地共建機制,樹立起企業良好形象,也贏得群眾對企業建設的支持。普光氣田對于油地共同使用的道路和其它公用設施,都采取企地共建的辦法,共同建設、共同使用、共同維護、共同受益。
三、普光氣田實踐新模式產生的影響
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對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而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必然要面對企業與地方政府、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能夠做到工程建設與地方區域經濟融合科學發展,會促進加快工程建設速度、保障企業長久健康發展,同時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加快新型農村建設、提高群眾生活質量、促進企地和諧健康共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普光氣田開發建設的實踐,期間采取的九方面的措施為今后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實現與地方區域經濟融合科學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重點在于重大工程建設要依靠群眾、依靠政府,保障好當地群眾的利益,多造福于人民群眾,要結合好當地政府的規劃,利用自身優勢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服務當地、造福當地,最終也會為工程建設和企業發展帶來促進作用,形成企地互促、協調并進、持續發展的良好局面,為企業、為國家都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政治效益和社會效益。(作者單位為中原油田分公司油地工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