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企業要賣掉,看你這東西是是什么產品,假如說你是以技術為主導的創業項目,那你極有可能這個階段就可以賣了。我們有一個做芯片的就是在中關村,它是我們投資的這家公司,他是斯坦福的一位老博士,在美國成功的兩次退出都是被兼并和收購,并且都是一款新產品也沒賣過,就被兼并和收購了。他也非常成功,人生很自由,財務很自由。
當然,你要被中國的上市公司兼并,上市公司一般用兩種兼并方式,一種是它的產業基金,基本上這個就是你的效益和各方面的數據還沒出來,它就用它的產業基金或者叫并購基金來收購你了,放在并購基金先養一養,養到哪一天你的業績已經出來了,再并購給上市公司。當然,這種并購方式可能并不一定是 100%,也有可能是投資的。
另外是上市公司之間的并購,基本上中國的上市公司并購都很現實,基本上一說 PE 就是十幾倍,一般不大會超過 15 倍。當然也人人超過 80 倍的,基于目前阿里市場的 PE 比較高。
上市公司直接把你往里面裝,你可能是這個階段的,你已經有效益了,你沒有效益,它沒法跟股民去交代,所以有兩種并購方式。
假如說我們是個產品型公司,我們在這個階段就可以賣,假如說你是一個服務型公司或者其他的公司,你沒有一些核心的技術,別人這么早的來并你這種可能性不是太大。當然,世界上有很多案例是技術跟服務揉合在一起的。比如 Facebook 收購 what'sup,也就是幾十號人,160 億美金再加 30 億的股票,叫凈值股票, what'sup 那個時候是快速上升的階段,太可怕了!幾個億的用戶,所以它又花了這么大的一個價格把它給收購了。否則對 Facebook 的威脅太大了!因為 Facebook 本身不是一個移動時代的產品。
這張圖的話,不管你做創業還是做投資,就算這是一張理想化的圖,也要把它給牢牢的記在心上,你看到任何一家公司,你馬上就知道這個公司處在什么樣的階段,大概有什么樣的風險,等一會兒我再跟大家具體的說明。
剛才講了,在階段性的時候被其他公司收購,這也是非常成功的。像 Facebook 花了 160 億美金+30 億美金的股票把 what'sup 了,在美國被兼并和收購的成功退出的公司的數量是 IPO 的 8 倍,現在中國大概是 5 倍左右,但是這種數額迅速的上升,今后我們也是越來越多的公司成功退出或者被兼并和收購。
獨立 IPO 和被兼并、被收購這種方式都是成功的退出,我要講一下這兩種會有什么區別。
像剛剛上市的 Snap 在歷史上有兩次拒絕 Facebook 的收購,最后堅持自己獨立上市,一上就是三百多個億美金。what'sup 有 160 億美金加 30 億美金的 Facebook 的股票,其實他們兩個在數量級上沒多大的差別,都是百億級美金以上的。但是中國的企業呢,很多的創業者特別偏愛 IPO,你們覺得這是什么原因?國外根本沒有這個區別。這個原因非常的簡單,就是中國過往的上市公司得到的利益太大了。
去年為例,劉主席上臺以后不一樣,去年中國上市公司一年的增發 1.7 萬億人民幣,IPO 是多少?1/10,1700 億,正好是 1/10。你們想想看上市公司不聲不響就增發了 1.7 萬億,IPO 這么轟轟烈烈才 1700 億,所以一旦進入了上市公司,銀行對你的配資、組織并購基金都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基本上都不成文的規定,只要是大的公司,大股東想去融資非常簡單,這個就是前幾年。你不能說這是一個怪現象,當然,中國的上市公司就這么一個現狀,所以大家都偏愛 IPO。
但是在座的各位,再往后,我認為上市公司可能沒有這種榮耀了,沒有這種特殊的待遇了。劉主席上臺過后,IPO 的速度,馬上把堰塞湖 600 多家處理掉,這 600 多家處理掉過后,當然,聽說現在又有接近兩千家開始申報,三千萬、四千萬都開始申報,大家會發現今后報進去是個很不容易的事兒。所以創業家趕的機會比較好,已經在這個大潮之間報進去,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總之,這么快速的發行,上市公司的市盈率肯定會往下下降,不會像現在,創業板還有 70 位、80 位,中小板有 50 位,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在全世界是很奇葩的一件事。大家都知道蘋果今年是 16 倍的市盈率,谷歌是 20 倍,最多二十幾倍,這么大的公司也就是如此大,我們中國一個不像樣的公司一看一百多個市盈率,我就嚇的差一點會翻過去,這就是為什么在中國這么多人這么偏愛 IPO,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作者單位為創業黑馬(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