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際快時尚品牌服裝的發展現狀
(一)門店數量逐年增長
2012年,上海開設優衣庫第一家門店,使得各大國際快時尚品牌迅速入駐我國。直到2013年6月底, 四大國際快時尚服裝品牌優衣庫、C&A、ZARA、H&M均已打入國內市場,不僅密集分布于一、二線城市的主要商業街區,還將觸角延伸到了部分發達的三、四線城市,門店數量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
(二) 門店分布區域更為廣闊
國際快時尚服裝品牌進駐中國市場首選經濟發展狀況良好、人口較為密集的一、二線城市, 然后再逐漸深入到三、四線城市, 分布區域較為廣闊,以成熟的經營模式與本土服裝企業展開了激烈競爭。優衣庫從分布區域看,與其他服裝品牌一樣,仍然是華東地區最集中,其中上海、江蘇門店最多。華北、華南地區的門店數量相當,華中、西南地區的門店數量和拓展力度比其他地區要一般。
二、國際快時尚服裝品牌對江蘇省本土品牌的影響
(一)有利方面
1.推動本土服裝品牌向快時尚商業模式轉型
隨著國際快時尚服裝品牌紛紛進駐國內市場后,雖然刺激了本土服裝品牌的競爭,但也對江蘇省相關本土服裝企業產生了巨大的示范效應,推動了快時尚商業模式在中國服裝行業的發展,給各相關本土服裝企業以新的動力向前發展。
2.促進本土服裝品牌向多品牌戰略發展
由于國際快時尚服裝品牌的涌入,本土服裝品牌迎來了多品牌戰略發展的新時代,并且為新產品設計開發和產品品質的提高提供了最先進的經驗,彌補了我國本土服裝品牌的在這一方面的不足之處。多品牌戰略不僅可以擴大企業的市場份額,而且通過打造獨特的多品牌,為原品牌注入新的活力,從而能增強企業對市場的控制力。
(二)不利方面
1.加劇了本土服裝行業的競爭
隨著國際快時尚服裝品牌不斷在國內市場增加,刺激了本土服裝行業的競爭。根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不完全統計,每年在國內市場有2000多個本土服裝品牌被淘汰。本土服裝品牌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4小時,消亡速度非常之快。
2.造成一些本土服裝品牌“洋化”,不利于塑造品牌文化
在越來越多的國際快時尚服裝品牌進駐中國市場并成功占有了一部分中國服裝市場份額的現狀下,為了尋求自身更好的生存與發展, 很多本土服裝企業選擇了仿洋。本土服裝企業將自身的品牌名稱過度“洋化”,不利于形成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本土服裝品牌,最終勢必影響到中國服裝行業的健康發展。
(三)江蘇省本土服裝品牌應對快時尚服裝品牌的措施
1.加大對設計團隊的培養,找準品牌定位
對此,本土服裝企業可以與國內相應高校的服裝設計專業聯系,培養出更適合自己企業及中國發展潮流的設計師。此外,本土服裝品牌應在注重自身企業特色的情況下,加強與外國設計師的交流,但不能盲目照搬國外模式,要根據中國目前的具體情況,利用中國的傳統文化,融入民族精神。
2.打造快速反應供應鏈
對于江蘇省本土服裝企業而言,優衣庫那套強大、靈敏的供應鏈,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連許多國際大牌都模仿不來,因此不能完全照搬。通過對現貨供應商(生產加工)、產品經銷商(銷售)、OEM供應商(銷售)進行資源整合,從而達成產品供應鏈的高效運轉。將結合國外國內信息,并以此為運營方式。讓設計師每天不停地穿梭于各種高端時尚場所,從各個地區的文化和歷史潮流中汲取自己獨特的時尚靈感之源,以準確把握最新時尚潮流,并及時將其快速復制過來,轉化成潮流產品,然后通過物流配送,將最時尚新潮的產品迅速下發到各個經銷地區;此外還需與物流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區域特點來分配貨品,從而實現快速的物流配送。
3.注重櫥窗展示、商品陳列,提升服務水平
店是商品的銷售終端。在服裝行業,門店的設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顧客,櫥窗的展示以及商品的擺放位置都相當重要。許多品牌不做廣告但仍然有更多的流量,其主要依賴于零售終端—門店的特有魅力。從門店布置方面就可以領略到ZARA和H&M的時尚,他們的店鋪不但規模大,還利用大橫幅、明星效應等成功地吸引了消費者眼球,或善于把握消費者心理,總能做到先入為主,成功地塑造了品牌形象。
三、結語
國際快時尚服裝品牌在中國門店數量逐年增長,分布區域更為廣闊,在加劇本土服裝行業競爭的同時,也對本土服裝企業產生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促進部分本土服裝品牌向快時尚商業模式的轉型。本土服裝品牌要想在競爭中突出重圍,應做到以下方面:增加對設計團隊的培訓,確定品牌定位;注重櫥窗展示、商品展示,提高服務水平。另外,本土服裝品牌在衣著時尚、低價的同時,在品質方面做出相應改良,便會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作者單位為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