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農民的體育需求日益旺盛,積極有效的供給公共體育服務以滿足其需求,不僅具有廣泛的社會效益,在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更具有著重要的經濟效益。
一、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構建的必要性
(一)現實需求
隨著農民勞動強度的逐漸降低,勞動生產時間的不斷減少,如何度過大量的空閑時間成為困擾農民的一個問題;同時,由于一些農民的文化水平較低,價值觀念出現偏離,農民精神生活得不到有效的滿足導致封建迷信和黃賭毒等丑惡現象泛濫,破壞了社會風氣,阻礙了農村的發展。這種情況下急需在農村構建一個合理的針對公共體育方面的服務體系,引導農民的精神生活良性發展。
(二)政策導向
“服務型政府”建設進程的推進使得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成為政府的重要工作。2008年以后,國家對于后奧運時代的公共體育著重強調要更多地服務人民。黨的“十八大”強調要進一步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快速發展,努力促進公共資源城鄉配置的均衡化。在“十三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出要積極貫徹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不斷完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形成覆蓋全社會的全民健身網絡。
二、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效益
(一)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構建的社會效益
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和普及使得農民的閑暇時間增多,一些賭博等不良行為開始出現,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能夠為農民的休閑娛樂提供新的健康選擇。同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體育運動被納入“健康中國2030”發展規劃,“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在當前的中國,農村人口的健康問題和生活條件問題仍是困擾政府的難題,因而構建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對農村地區居民的健康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構建的經濟效益
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進程的推進,2014年國務院正式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意見將體育產業與體育消費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培養體育需求進而促進體育消費。國家統計局“2016年國民經濟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中明確當下中國鄉村常住人口5億8973萬人,據“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422元,因而完善的鄉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構,有助于培養廣大農村居民的體育習慣進而培養其體育消費習慣,最終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經濟效益。
三、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構成
(一)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政策構成
1.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構建初期
為了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的熱潮和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變化,政府相關部門發布了一系列促進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發展的政策。1979年,原國家體委下發《關于加強群體工作的意見》,強調農村在開展體育運動時要符合農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實際情況。1983年,國務院批轉國家體委《關于進一步開創體育新局面的請示》,明確要求地方體委要積極主動和社會有關部門緊密合作,共同搞好農村體育工作。
2.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構建深化期
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為體育部門改革發展提供了基本準則,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得以頒布出臺,農村公共體育事業呈現出全新的面貌。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正式頒布,2004年,國家體育總局在《關于在全國開展“體育三下鄉” 活動的通知》中明確指出要堅持面向農村,服務農民, 積極構建農村體育健身服務體系。
3.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快速發展期
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以及農業稅的取消征收,農民的生活水平與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為農村體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二)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實踐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倡導和要求下,全國各地的地方政府根據自身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文化氛圍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
1.廣東省農村公共體育服務
隨著廣東省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政府對農村體育的扶持力度也不斷加大,在活動經費和人力資本等方面都有較大投入。北京奧運會之后,廣東省制定了建設體育強省的目標,在政府的績效考核中增加了有關農村體育組織和管理的部分,借發展全民健身的契機改善了場地設施,并且開展了一些具有農民特色的體育健身活動。
2.黑龍江省農村公共體育服務
黑龍江省積極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政府積極構建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在農村體育服務領域明確各級政府的職能,為村民提供必要的體育產品和服務,促進農村體育的繁榮發展。依托獨特的自然環境積極舉辦全民健身活動,將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起來,在制定社會發展規劃的時候著重強調服務體系的建設。
3.陜西省農村公共體育服務
陜西省農村的地理條件復雜,人口比較分散,并且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所以形成了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主要依靠政府的局面,但是長期不受重視。由于沒有具體劃分政府部門的職責,導致一些相關命令無法及時有效地完成。公共體育資金主要來自各級政府的財政投入,農村本來就相對偏低,且大部分資金用于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因此用于農村公共體育的財政資金就更少了。這直接影響了很多農村地區的體育設施建設和后期維護,造成了公共資源的浪費。
四、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路徑
(一)科學確立目標體系
完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是當下我國社會關于農村的必要建設,要樹立長遠的目標,以“十三五”發展規劃為導向,以全面健康為奮斗目標,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發展規劃,不能一蹴而就,通過階段性的發展推進農村地區全民健身活動,進而實現全民健康。
(二)合理把握運行機制
隨著國家對體育的重視,體育制度不斷的改革,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完善,各級體育主管部門應該建立一套完整、新穎、靈活的組織管理體系。建立政府與社會結合的共同管理的體育管理模式,將農民大眾吸收到體育活動組織中來,為自身應享有的公共體育服務出一份力。
體育場地設施不足是制約農村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針對這種情況,首先應當在條件允許的一定范圍內新建農村體育場地設施,解決廣大農村地區無場地的現象;其次,應該充分挖掘現有體育場地資源的價值,對基層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和農村學校的體育場地資源進行開放化管理,減少體育資源的浪費。第三,加強對農村地區現有體育場地設施的維護,對已經破損和毀壞的場地進行修復和補救,使其最大程度地發揮應有的價值作用。
由于許多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農民獲取的體育相關信息內容較少、時效性較差。所以應該擴大信息傳播途徑,建立一個包括互聯網、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多種信息傳播渠道在內的農村信息網,加強體育服務信息的傳播與共享。并且農村要加大對健康知識的普及,使村民加深對體育的了解,改變對傳統體育的誤解,通過村民之間的交流和學習使體育的發展更進一步。
(三)完善健全社會保障
農村公共體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過程,至今仍普遍存在著缺少社會體育指導人員的現象。為了使農村居民科學合理的參與體育鍛煉,應加快培養能夠真正做到服務廣大農民的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為農村體育服務注入生機與活力。通過吸引一些具備體育知識技能的人才到農村中,樹立“扎根農村,服務農村”的理念,盡職盡責的為農民服務和指導。在遵循專業化、系統化原則的基礎上,擴大農村體育指導員的隊伍建設,動員各類體育教師、體育院校的在校生利用課余時間加入到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中來。
公共體育在鄉村地區的建設和發展需要政府部門的積極參與,還應該號召和鼓勵非官方的力量投入其中,對一些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的參與給予一定的優惠和補貼,使供給主體不再單單局限于政府一個,從而更加具有保障性。各級體育行政部門通過建立農村體育場地建設的長效機制,使資金的投入制度化、長期化,最終能夠合理全面的將各項資金落到實處。
為了農村體育能夠良好地運行,發揮整個服務體系應有的價值,必須運用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給予保障、規范和引導。只有通過立法的形式確立了各種體育行為的法律地位,才能有效保障人們的體育權利,合理規范政府的體育管理行為。雖然我國政府在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多年間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但是卻沒有能夠有效落實。我國國情復雜,東西南北的發展差異都比較大,各地方政府由于各自發展情況不同,無法統一對中央政府的政策進行積極有效地貫徹和執行。地方政府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建立詳細可行的地方法規和實施細則,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四)積極推行績效評估
為了確保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全面正常運行,需要各個農村成立特定的機構領導農民的體育活動,邀請特定的人負責開展本村的體育,并對基層體育服務工作做定期的檢查和反饋。各地方政府要配備分管農村體育工作的領導干部,并對其進行定期的績效考核。 (作者單位分別為沈陽體育學院 管理與新聞傳播學院、沈陽體育學院 研究生部)
注:基金項目: 2017年度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立項課題 “遼寧省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構建策略研究”(2017lslktjd-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