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年干部必須具備應變能力
意外的突發事件,有的是社會方面的。比如,生產事故、交通事故、惡性社會治安案件等。當前,我國改革發展既面臨“黃金發展期”,又面臨“矛盾凸顯期”。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容易引發一些群體性事件。這些事件雖然從本質上講是非對抗性的、暫時的和局部的矛盾,但如果處理不當,也可能影響到社會的穩定。
一般說來,突發性事件,有如下特點:一是具有突如其來的偶發性。尤其是災害類的,往往來得快,勢頭猛。二是具有意想不到的突變性。有的突發性事件,由于出現快,來不及詳細調查,給處置帶來難度,特別是遇上處理不及時,或使矛盾激化,或被不懷好意、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會出現擴大化,甚至發生質的變化。三是具有琢磨不透的復雜性。一些群體性事件,往往受社會性的“大氣候”、政策性的“大調整”、工作性的“大失誤”等影響,給突發性事件帶來許多復雜因素,不僅了解真相難、調查取證難,而且拍板定性、處理兌現都很難。四是具有不可估量的危害性。不僅直接影響經濟建設,而且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危害正常的生產、工作和生活秩序。因此,青年干部必須具備應變能力。
例如面對突如其來的事件,領導干部不外乎有兩種態度:一種是驚惶失措,焦躁不安,失去正常的理智和冷靜;一種是鎮定自若,無所畏懼,沉著冷靜地面對現實,解決問題。正確的態度和原則應該是后者,臨危不懼,遇事不亂,頂住各種壓力,慎重而果斷地處理問題。
青年干部受知識、經驗、智慧的局限,應變能力相對來說要欠缺一些。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一些青年干部在平平安安的生活和工作中坐而論道,自吹自擂,好像什么都懂,什么復雜局面和情況都能應付和處理。但是,一旦真的遇到突發事件便亂了陣腳,要么驚惶失措,失魂落魄,要么暈頭轉向,兩眼發呆,平時的神氣變成了傻氣,日常的官氣變成了喪氣,群眾見了這樣的領導干部必有怨氣和火氣,如果應變能力提高了,處事慎重而果斷,就會將壞事變好事,難事變易事。
二、提高應變能力的方法途徑
(一)迅速控制事態。突發事件發生后,能否首先控制住事態,使其不擴大,不升級,不蔓延,是處理整個事件的關鍵。經驗證明,不論是哪類突發事件發生,都會對群眾心理產生相當大的沖擊和壓力,使絕大多數人心緒不穩,思想混亂,不知所措。此時,青年干部要善于進行心理控制,減輕群眾的心理壓力。
(二)用領導行為來影響。心理學認為,任何人都有一種遵從心理,即受他人活動的影響,自己也從事和他人同樣的活動。越是在自己心理波動不定、價值選擇目標不定的情況下,越容易產生遵從心理。在突發事件發生的現場,青年干部要迅速到達,臨危不懼,沉著冷靜,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這樣群眾才有主心骨,心理壓力才會大大減輕。
(三)控制事態要“快刀斬亂麻”,取得時間上的主動權。如果該決斷的時候,還在反復“研究、研究”,“看看、看看”,便會落個“小事鬧大,規模擴大,難度增大”的下場。迅速控制事態,就能夠使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來不及鉆空子,無時間出餿主意。在處理事故類、災難類突發事件中,要分清輕重緩急,把“搶救”作為第一位的工作,力爭把生命財產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切實解決問題。事件的來龍去脈和性質確定之后,必須據此制定處置的措施,并予以落實。解決問題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一是一,二是二,既不夸大,也不縮小,從實際出發,按照客觀規律辦事。要堅持公道正派的原則,講黨性,講大局,講原則,講政策,嚴格依法辦事。如果在處理突發事件中有徇私謀利行為,那更會引起群眾不滿,把事情弄壞。要堅持維護安定團結的原則,從團結的愿望出發,向穩定的目標努力,切實穩定社會大局,穩定群眾情緒,穩定工作秩序。
要善于運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性質的矛盾,去解決不同狀態下的矛盾。對危及社會治安的集體上訪事件,要采取“宜疏不宜堵,宜解不宜結,宜順不宜激”的原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和風細雨,以消除來訪者怨怒的郁結,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對歷史遺留問題,要根據“宜粗不宜細,宜寬不宜嚴”的原則,在既尊重歷史,又承認現狀,既不違背黨的方針政策,又照顧群眾的切身利益的情況下,靈活處理。
解決問題要力爭一次處理完畢,防止只顧眼前快平息,不顧長遠留后患。要態度鮮明,不含糊,不留尾巴。并要有準確、齊全的文字依據,形成有權威、有法律保障的協議或紀要,隨時整理入檔,以便防止今后出現反復。當然,有些問題不可能一次性解決好的,可靈活掌握,分清輕重緩急、主次先后,劃定時間分別解決。
處理突發事件的善后工作,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善后工作做好了,才能說事件圓滿解決了。否則,不僅使一些問題久拖不決,而且易于再度發生事件。(作者單位為岳陽市第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