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代仕女畫的藝術特征
(一)題材領域廣泛
清代仕女畫最為鮮明的藝術特征即是創作題材領域廣泛,世俗性強、觀賞價值高。這一時期的婦女受到教化論的影響,具有鑒戒作用,以貞潔烈女為創作題材的藝術畫作逐漸減少,出現在市場中的仕女畫,主要創作題材更偏向于社會的世俗生活,使其成為了人們賞玩的藝術品,常見的比如女子彈琴、梳妝打扮、嬉戲玩鬧等。此外,畫家們所免回的主體對象也逐漸增多,不單純以府上貴人或是大家閨秀為主,而是加入了青樓女子以及社會平民百姓、底層大眾等,塑造他們非比尋常、獨一無二的氣質,描繪出他們不同的神韻。比如唐寅所創作的《秋風紈扇圖》,通過古代傳統的“秋扇見捐”,以此來從側面表達出自己懷才不遇的失落心情,充分挖苦并嘲諷了世態炎涼的社會現狀。吳偉的《武陵春圖》,歌頌并贊揚了名妓武陵春對愛情忠心耿耿的高尚情操,也充分體現了吳偉對于武陵春悲慘遭遇的同情,而著名畫家暮年所繪制的《歌舞圖》,則將雛妓李奴奴當時所為別人表演的真實場景刻畫的惟妙惟肖。在這些藝術家中,影響力最大的當屬“揚州八怪”了,黃慎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所出現的女性形象,通常都是衣衫不整、破爛不堪的漁民貧婦,表達了黃慎對于底層勞苦大眾生活艱辛的同情。也有一些姿態優雅的仕女經常以丫鬟的身份出現在畫作中,主要是襯托所侍奉的主人,比如《何天章行樂圖》以及《東軒吟社圖》,他們都是對這些身份仕女的真實記錄,以此來襯托主人生活的富貴奢華。
(二)表現形式豐富
清代仕女畫另一顯著藝術特征則是創作手法多種多樣,形式各異,主要有工筆、寫意、白描等創作手法,其中工筆與兼工最為常用。工筆手法所畫出的仕女體態纖細、筆法工整利落,運用這種繪畫手法最為傳神的就是唐寅與仇英,xJu/mPusnKqC2Q1nNkuDU2+Tu6gmZpZmg+WstKVwNf0=這兩位藝術家的工筆功力可以說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無人比擬的境界,也是當時清代仕女畫創作的最高水平,在他們的畫作當中,線條與顏色的運用恰到好處,合理平鋪在畫面中,構成了價值極高的藝術品。在《王蜀宮伎圖》中,唐寅分別對仕女的額頭、鼻尖以及下巴上,暈染上了肉粉色,以此來體現出仕女們的嬌羞,也揭露了宮廷內部生活的腐朽與奢靡。而清代畫家焦秉貞、金廷標等充分延續了工筆的畫法,繼承了這樣的創作風格,并在其基礎上融入了西方畫法,更加呈現出宮廷的雍容華貴、金碧輝煌的氣派,在焦秉貞的畫作中,人物的站位方式是由大到小,衣服上的紋理都暈染的亮暗有度,涼亭閣樓也具有強烈的透視感,植物、石器也均表現出了投影,雖然融入西方手法在其畫作中,顯得比較生疏,手法不太成熟,但是這樣的精神還是值得贊揚的。
二、清代仕女畫的文化內涵
(一)社會世俗
清代的諸多文人紙醉金迷,留戀歌舞場所,以妓女為創作對象逐漸成為了當時一種盛行風氣。無味的《歌舞圖》中,就刻畫了青樓中的還未成年的歌舞妓女李奴奴為宮廷或是府上的貴公子們表演的場面,她嬌小可人、輕盈的舞姿、舞技超群,臉上充滿靈氣,纖細的身姿讓那些貴公子們垂涎三尺,惹得他們跟著樂曲甚至開始搔首弄姿、擠眉弄眼,全神貫注。由此可以看出,吳偉也是這些狎客中的一員,映射除了他的青色娛樂生活,并也揭露了當時社會世俗與不良風氣。而唐寅是江南數一數二的風流才子,他也曾經沉醉于這樣的生活當中,并也為這些女子作畫,李端端是唐寅這些作品中的代表,當時被人稱之為黑妓,而卻被張祜用詩對其詆毀,李端端并不認同張祜的相關說法,去找他進行理論,而唐寅所描繪的正是他們相互理論的場景,畫面中的李端端,手握著白牡丹昂首站立在正堂上,張祜手持試卷,端正的坐在椅子上,雙目深深的凝視者李端端,似乎像是在認真聆聽。唐寅在題詩中,處處顯露出她對李端端的欣賞之意。而對于唐寅的種種表現,尤其是他留戀與歌妓場所的行為,徐建榮認為簡直是荒謬,認為當時社會風氣與不堪現狀,實則蘊含著極大的悲涼,是時代文化的悲涼。
(二)文人情感
清代仕女畫中,是以仕女為創作主體,也是以其眾多形象作為創作的靈感及題材,實際上是眾多畫家將仕女作為表達情感的載體,將自身對社會真實的情感放在了仕女身上,用他們向大眾傳達感情,藝術家們的失意與仕女們的憂傷昏暗的心理產生了契合點,有了相似之處。唐伯虎作為明清著名的仕女畫藝術家,他一生的經歷遭遇映射了當時處在封建時期大多數文人的命運,體現他們藝術夢想破滅時的絕望與消沉。(作者單位為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