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大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現狀分析
網絡時代不斷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網絡學習資源數量、技術的發展如火如荼,但學生在使用時卻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大多數大學生對網絡資源的認識有限,使用效率或效果也不夠高,據2014年慕課學習者調查報告顯示,在注冊學員中,僅有50%的人能夠堅持完成一門課程。信息是我們走向未來的一雙重要的翅膀,但學會合理的使用信息更是一項十分重要且永不過時的技能。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學生在使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時依然存在很多問題。
(一)網絡資源利用效率低
1.網絡資源依舊屬于傳統學習模式的附屬資料。根據調查顯示,在受訪大學生中,他們使用網絡信息的主要原因依然是為了查找客場資料,準備考試等,據了解,現在的網絡信息資料十分豐富,各行各業都有不同的數據、教程可供查閱,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走入一個新的領域,足不出戶,在網上檢索相關資料就能讓你輕松入門了,在當下社會的激烈競爭里,掌握一門新的技藝就是自己過人的競爭力,著對大學生群體來說本是一個十分優渥的機會,但是,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有67%的人都是將網絡資源當成了傳統課堂的補充資源。做作業,準備演講,應付考試時才會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完全沒有發揮出網絡西苑本應該有的力量。當下的網絡資源還沒有真正“獨立”,依然屬于傳統課堂的“依附品”。
2.網絡學習很難達到深層學習的狀態。在我們的學習經歷中,不難發現,當你在網絡上瀏覽資料時,總是很難集中注意力,或許你看了大量的資料,但卻無法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這正是由于我們在使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的時候,僅僅是停留在淺層學習的狀態下,而要真正得到內化的知識,就必須進入深層學習的狀態才行。著并不是說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這件事本身存在什么問題,只是在現階段的網絡狀態下,使用網絡資源進入深層學習的狀態是較為困難的。
根據上表顯示,受訪大學生有51.92%的人每天上網的時間在3-6小時,但在這之中,有44.23%的人平均每次使用網絡學習的時長為0.5-1小時,也就是說,在總體上網時間里,只有1/6的時間是用來學習的。這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狀態不都好,還有一點就是在當下的網絡環境里,使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很容易“走神”。廣告干擾,相關鏈接干擾,即時彈出的各類對話框干擾,使得學生的網絡學習只能停留在走馬觀花的程度上。
(二)網絡資源搜尋難度大
1.不了解搜尋資源的各種渠道。在調查數據中我們發現,有半數以上的人最常用的網絡學習資源的平臺是高校的數據資源庫,但是對于其他各式各樣的網絡資源知之甚少。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各樣新型的學習資源、學習渠道如雨后春筍一般,遍地發芽,網絡學習資源不再是過去簡單粗暴的一堆文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使得多種多樣的學習資源涌入我們的生活學習中。但是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卻沒有很好地利用到這些信息,因為他們對于有的平臺根本不曾知曉,只能與專業論壇、博客、教授的視頻課件等這些較為權威的內容失之交臂。
2.難以判斷資源的準確性和專業性。自進入Web2.0時代以來,用戶主導而生成的內容的互聯網產品模式在我們的是生活中出現的越來越多,Web2.0的交互性更強,他更強調用戶在使用時相互之間的概念交換,資源生產也由自上而下逐漸轉變為自下而上,用戶生產內容(UGC)站住了市場的主導地位。這種新型的模式為我們提供了更加便利、舒適的互聯網使用體驗,但同時也滋生了相關的問題。
當每個人都成為資源的提供者時,資源的專業性與正確性也就更難辨認。龐大的資源庫每天都在擴充,每個人都可以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觀點與資源,資源的共享解決了曾經的資源短缺問題,但對于資源的使用者、特別是沒有多少經驗的初學者來說,如何在海量資源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較為專業的資源是十分有難度的。
(三)使用網絡資源時受限制條件多
與傳統課堂學習模式的不同在于,使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的要求與條件要多的多,很多以前不存在的問題現在都要納入考慮范圍,雖然網絡資源更新及時又內容豐富,但是他的使用方式要比傳統的課堂教授或紙質資源閱讀更為復雜一些,受到周邊環境的限制也更多一些。
在受訪的學生中,有80%以上的人表示網絡問題會成為使用網絡資源的第一個“攔路虎”。也就是說,一旦網絡不通暢,有80%的人會直接放棄使用網絡資源,這不難理解,網絡資源依附于網絡平臺,如果平臺出現問題,自然無法提供給用戶信息,因此,網絡是否通暢是學生在使用網絡資源時需要面對并解決的首要問題。
“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可以讓學習者隨時隨地獲取他想要的任何信息,在中國現在的發展條件下,網絡上的傳統課件大多是面對電腦終端設計的,遷移到手機終端上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多不兼容的問題,而我們平時的生活工作中使用手機媒體偏多,因此,為了快速推進移動學習的全面普及,開發與手機終端相適應的網絡資源是十分重要的一點,這將為網絡資源的進一步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二、大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必要的信息素養
保羅·佐爾克茨首次提出了信息素養這個概念,對于大學生而言,信息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著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能否高校、便捷的獲取高質量的學習資源。當下大學生對于網絡資源的檢索與使用沒有足夠的重視,也沒有受到過較為系統的教育,因此相關能力的缺乏使得使用資源效率十分低下。大學生雖然每天都與網絡打交道,但擁有良好互聯網意識的人并不多,特別是使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的人更少。
在受訪人群中,每天上網時間在3-6小時的人占樣本人數的80%,但在網上學習的時間都只有半小時左右,大學生群體沒有意識到在互聯網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只有抓住網絡資源進行自我教育,才能更全面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資源本身良莠不齊
我們處于資源的海洋里,卻總是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資源,目前狀況下,資源絕對夠“多”,但很多時候卻不夠“用”。
1.海量資源沖擊下質量難以保證。當前網絡上的海量資源大多是以碎片化形式出現的,微博上不到150字的簡單科普,微信公眾號上的一篇淺嘗輒止的教程,我們被各種各樣的零碎信息所包圍,一開始我們或許認為碎片化閱讀能夠很好地將生活中碎片時間利用起來,進而給自己隨時隨地的充電,但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發現,碎片化閱讀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而已,碎片化閱讀在很大程度上就等于無效閱讀。另一方面,這些紛雜的資源過多的出現在我們面前,使得我們無法迅速而準確地判斷資源的正確與否。非線性本是Web2.0時代的一個巨大優勢,但在教育資源上卻是一把雙刃劍。
2.資源紛雜使得注意力無法集中。在當下信息更新換代十分迅速的情況下,獲得用戶的注意力就是獲得經濟效益。人們利用各種手段不停的爭奪注意力,但在這種混戰中卻沒有任何真正值得懷念和珍藏的信息留下來。網絡學習資源再這種時代大潮中也難以幸免,點擊量、閱讀量甚至是廣告數額,都會成為資源提供者所追逐的對象,這種局面下的最嚴重受害者就是資源的使用者,他們的注意力被當成商品來競爭,自身注意力被蠶食而自己卻在這個過程中一無所獲。
(三)當下網絡大環境不夠完善
1.資源的優化、整合程度較低。根據受訪學生表示,自己在使用網絡資源時雖然覺得數量上的豐富是很不錯,但是質量上的參差不齊依然對于學習狀態有一定影響。以微博上的資源博主“傳媒老跟班”為例,他的資源內容十分豐富,各行各業都有涉獵,但是他的資源放送并沒有一定的規律或是邏輯,只是看到有用的資源就進行發布,或者轉發其他同類型博主的微博資源。這樣的資源只有堆積沒有整理,乍得看來似乎能為我們提供很多有用的資料,但在使用的過程中就會發現這種毫無邏輯的資源堆積反而給我們造成了不少麻煩。我們在利用這些資源時,還多了整理信息這一個環節,這并不利于我們高效的學習。
2.新興技術的引入速度較慢。在互聯網時代,技術的更新與發展是日新月異的,如何將這些技術巧妙的運用到教育資源中去,是一項很重大并且有意義的事業,例如近期流行的基于體感技術的互動性資源代表了網絡學習資源的重要方向。
現在的Web2.0的交互cCMpYAP+DlJiO8zDp8F5Bw==時代正是新型學習模式產生的大好時機,但是很多平臺雖然有一定運用,效果卻不是很好,如我們使用較多的慕課,雖然它設置了發言區,但時效性不強,互動不夠,沒法形成思維碰撞。在比如當下大火的直播軟件,這本身就是一種交互性很強的互動方式,對于教育行業的從業者來說,也可以考慮如何將直播軟件與教育資源結合起來。我們的新技術日新月異,但教育產業與其他行業來比,進入市場則稍顯遲鈍了一些。
三、相關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提高對網絡學習的認知程度
大學生在不斷地學習過程中,應當把信息素養的提升作為自己的一項任務,大踏步前進的科技正在創造一個更小、更新的世界,地球村正從預言變成現實。大學生只有緊緊抓住這一時代的發展軌跡,發展相應的能力,才不會被時代所拋棄。
一方面,當代大學生應當學著建立自己的網絡資源庫,隨時留意各類自己可能感興趣的、有用的信息渠道,將他們分類整理,定期收集和瀏覽各類專業論壇的熱點問題,保證自己資源和渠道的更新。另一方面,學生在使用網絡資源時也要不斷提高自我約束力,不被網絡上形形色色的信息分散注意力。我們應當學著選擇正確的,而不是選擇簡單的。在面對沒有實際意義的信息時,提高自我約束力和控制力,設立針對自己的獎懲機制,或者安裝時間管理軟件來規范上網時間,通過各類途徑來規范自己的上網學習時間,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二)高校加大資源建設力度
在互聯網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后,我們應當將高校使用互聯網這一技能列入自己的常用技能之中。優質學習資源的建立依然是“互聯網+”教育發展的重點任務所在,對于高校來說,這也是他們應當大力建設不斷進步的重要任務。因此,高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開設相關的課程,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加強學生對資源的處理能力。學校可以通過選修課、必修課、第二課堂、專業講座等方式,為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添磚加瓦。
平臺思維強調,并不是家家都要建平臺,對于某些資源建設機構而言,將現有平臺建設的更加完善要比建立新平臺更有效果,高校的資源建設也不必四面撒網,將所有可以運用的形式都試一次,只要將目前手里有的資源平臺做大做強,對學生來說就十分實用了。例如很多高校在簡歷自己的資源庫時,都會花重金購買中國知網的論文,還會建設慕課平臺,納入其他高校的優質資源等,如果將此類平臺不斷深化建設,就能為學生提供不少的專業資料。
(三)大力整合、優化相關資源平臺
1.建立優質網絡資源門戶。在我國嘗試整合優質資源已有數年,但由于起步較晚,沒有系統的理論,受制于當前技術限制等問題,尚沒有想成人們期待的優質資源門戶。
建立優質資源門戶,就像是建立一個井然有序的大型超市,這個管理良好的資源超市能為我們帶來更良好的使用體驗,因此,我們在資源建設的過程中,不光要加大建設優質資源的力度,更要著重管理這些優質資源,將他們集中起來,形成優質資源門戶。而這些優秀的資源門戶,自然會去抗衡劣質的資源門戶,正所謂良幣驅逐劣幣,市場上存活下來的都是優秀的資源門戶,這就能更好的提高人們的學習效率。
2. 建設舒適度高的網絡學習場域。張堯學教授說,我們要像做大片一樣的做資源。在做資源建設時,不僅要注意數量上的多而全,還要注意質量上的不斷提高,在服務類行業里,我們經常會提到的一個詞叫做“用戶體驗”,在網絡信息資源的建設上也應當注重提高用戶體驗。資源建設者不僅應當提供資源,更應該給資源使用者一個舒適度高的學習環境,讓使用者有“浸入式”的學習體驗,這種深層次的學習對于資源使用者來說是一種享受,他能在這種優秀的環境里體會到知識和思考帶來的快樂,而這種快樂是無價的。
四、結語
“互聯網+”與教育的相結合,給未來網絡學習資源的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性。我國的信息化建設也是如火如荼,這樣的大數據時代下教學方式的改變在所難免,網絡資源應當合理發揮最大優勢。當代大學生要不斷提高自身信息素養,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反思,一面提高自己的學識與修養,一面為網絡信息化建設建言獻策。(作者單位為長沙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