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輔導員利用自媒體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間,都早已成為了大學生發表自己的各種情緒的集中地,無論他們是對時事政治的看法,還是日常交際的情況,都會發布在這些平臺。由于大學生思想自由獨立,個性迥異張揚,但也缺乏理性,容易在表達的方式和內容上,出現偏頗。輔導員不僅可以通過自媒體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況,還可以在學生出現不良傾向時,利用微博、微信、QQ進行評論,或者進一步的聊天,以扭轉事情的發展方向。并且輔導員可以在自己平時發布的微博、朋友圈、空間動態的內容中,經常展示關于真善美的內容,吸引學生瀏覽,在潛移默化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比平時輔導員的日常班會課的集體思想教育,更具有針對性、即時性。
二、輔導員利用自媒體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
自媒體的公開性、真實性,不僅僅讓學生的身份透明,更讓交流變得更直觀、坦誠。輔導員還能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的“好友圈”功能,了解學生的人際關系網,輔導員也能更真實地走近學生、更親密地與學生相處。在觀察學生網絡上抒發真情實感時,可以通過對比平時的表現,來對學生言行進行觀察檢驗,看看是否與往常的表現一致。如有較大偏差,應該對其進行重點關注,并糾正其不良習慣,以免學生誤入歧途。各大社交媒體給輔導員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將誠信教育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細節之中,以促進其人格品質的全面發展。
三、輔導員通過自媒體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
大學生在使用自媒體的過程中,往往其興趣愛好展露無疑。比如在微博上關注自己關心的各界名人,參與各類話題的討論,評論各種感興趣的熱門微博。或是在微信上關注公眾號,訂閱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并參與其中表達想法。亦或是在注冊賬號后,在各大貼吧、論壇之中,瀏覽其他人的發帖,并參與回帖,進行進一步的交流。相比于傳統的談話模式,輔導員如果能夠合理使用自媒體,在各大社交平臺關學生發布的各類原創或者轉載內容,參與到他們的評論之中,這對于師生關系,將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這樣輔導員與學生之間也就有了共同的話題,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就可直接從學生平時感興趣的內容下手,增強各類教育活動的時尚性、趣味性,不會因為傳統模式的枯燥感而減弱教育效果,也減少了學生一貫以來的抵觸情緒。并且一旦老師發現學生有不良嗜好的傾向,老師可以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來阻止。同時,輔導員在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時,注意到榜單中各類熱點新聞,關注相關潮流,當輔導員遇到知識盲區時,可以選擇通過“手機百度”“360問問”“知乎”等多種渠道,找到相關的詳細解釋,幫助理解,這樣就可以緩解一定尷尬,提高輔導員的積極性。并且,輔導員還可以在微博、微信、QQ上與學生互動,或探討某些話題等,這都有利于輔導員獲得學生的認同感,能減少師生間“代溝”的產生,使學生對于輔導員的各類管理工作的配合度提高,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
四、輔導員通過自媒體發現和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
“踏著鈴聲進出課堂,宿舍里面不聲不響,互聯網上述說衷腸。”這句順口溜很真實地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交際現狀。現代大學生交際上的問題,主要表現為難以獨立生活,不知如何與人溝通,不明白交往的技巧與原則。學生都選擇在各大社交平臺上,進行情緒的宣泄。這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學生的心理問題的惡化。因為網絡畢竟是虛擬的社交平臺,很多問題只能在現實中才能得到根本的解決。甚至他們網絡上尋找與自己有相似癥狀的人,組成小群體,有的因為相互開導而受益,有的卻因為他人消極的影響而病情加重。不少大學生一方面因為交際問題轉而在網絡世界里面尋求心理上的滿足,另一方面也確實沉迷于網絡世界本身的精彩。以至于越來越依賴網絡,進而染上網癮,每天都將大量的時間花在各大社交平臺之中,對現實世界卻選擇封閉自我,與身邊的人產生隔閡。
而這些問題,按照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除非學生因為心理問題造成了對身體上的嚴重傷害,一般情況下,輔導員是很難發現的。而自如果輔導員愿意花時間在媒體上,就能很輕易地提前發現,一旦看到學生在微博、微信或其他社交平臺上發布一些消極內容、宣泄惡意情緒時,便可以及時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干預。比如微博,輔導員可以利用微博來了解學生的困惑,對其非理性情緒進行一定的疏導;而微信、QQ等平臺的視頻功能、語言功能,能迅速的與學生交流,縮短了交流的距離,減少了溝通的時間。輔導員在溝通的過程中,還可以適當使用一些有趣的表情、圖片,來緩解師生之間的尷尬情況出現,增強聊天過程中的趣味性。這不僅減輕了一些學生面對老師時的尷尬情緒,也給了學生一定的隱私空間,讓學生能較為自在地、深刻表露自己的想法。輔導員也可以借此進行正確的引導,來逐步弱化學生的消極情緒,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讓他們能夠積極地、陽光地繼續自己的校園生活。(作者單位為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