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稅負增減變動
營改增后保險服務按照6%的稅率繳納增值稅,表面上看比營業稅5%有所增加。不過細致考察保險公司的實際情況,可以分析得知:多數保險公司都采取輕資產方式經營,尤其是保險業實行總分管理模式,大部分信息服務類設備等都是由總公司集中采購,加上按照《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下稱36號文)附件2規定被保險人獲得的保險賠款不征收增值稅,這樣保險公司最大的成本支出無法取得抵扣憑證,所以分公司可抵扣的進項稅非常少,初期多家保險分公司均體現稅負增加狀態。但經過半年經營后稅負有明顯降低,主要體現為保險公司另一項重要費用—手續費傭金一般可以取得進項稅發票,按照目前財險市場30%(保費收入的30%)的手續費比例測算營改增前后的10000元原保費收入稅負比較如下:
營改增前應交營業稅=10000*5%=500元
營改增后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進項稅額=10000/(1+6%)*6%-10000/(1+6%)*30%/(1+6%)*6%=566-160=406元
營改增后稅負降低比率=(500-406)/500=18.8%
注明:上述除保險公司手續費支出的進項稅額抵扣外,沒有考慮其他可抵扣項,同時也沒有考慮附稅的影響,如果綜合考慮稅負會有更明顯的降幅。
二、保險公司盈利能力的體現
營改增以前,營業稅作為保險公司營業成本的一部分參與到企業成本的核算中,營改增以后,由于增值稅屬于“價外稅”,其稅金的直接承擔者為“終端消費者”,所以營改增以后保險公司在保險產品的賠付水平沒有惡化的情況下,基本都有較好的盈利改善,這也為保險公司下一步自主產品定價及進一步實現保險費用市場化奠定了較好基礎。
三、稅收處理重點
(一)附有“直賠協議”的賠款抵扣問題
車險產品作為財產保險公司的重要產品組成,車險理賠中附有“直賠協議”的賠款是否能夠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一直備受爭議,目前各省的實務操作也不盡相同。目前車險理賠方式集中于修后索賠和車險直賠兩種模式。修后索賠模式是指車輛出險后,被保險人先到維修廠定損修車,自行支付維修費用之后,被保險人將取得的維修發票作為索賠材料提交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再把保險賠付款支付給被保險人。車險直賠則是保險公司直接把錢支付給修車廠,被保險人只需要簽字確認即可將車開走。車險直賠便利了被保險人,也為保險公司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提供的基本條件,在實踐中頗受歡迎。
保險公司認為,自己直接向維修廠支付維修款項,是保險公司通過購買維修服務將被保險車輛恢復成出險前狀態而發生的購買行為,保險公司作為服務的購買人和付款方應當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而維修款項是與本公司保險業務收入相關的合理支出,進項稅額應允許抵扣。
另外一種相反的觀點認為,保險公司與被保險人簽訂的是保險合同,保險公司在出險后,保險公司向保險人支付的是保險賠款。按修后索賠模式,維修廠向被保險人開具發票,保險公司向被保險人支付保險賠款。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附件2規定,被保險人獲得的保險賠付不征收增值稅,所以被保險人不應該向保險公司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同樣在車險直賠模式中,雖然保險公司直接將保險賠付款直接支付給了汽車修理廠,但是保險公司、被保險人和修理廠三方之間的合同關系并沒有發生變化,保險公司在車險直賠中向被保險人提供的依然是保險服務,并沒有變成保修服務。也就是說,該筆款項依然屬于保險公司向被保險人支付的賠付款,只是保險公司經被保險人確認后,直接將該賠付款直接支付給修理廠,用于償還被保險人之前欠繳的修理費。因此,雖然保險公司直接向修理廠支付了款項,但是并不能理解為保險公司向修理廠購買了修理服務,而是被保險人將自己的債權轉移給修理廠,以償還自己對修理廠的債務,最終業務實質與傳統理賠模式沒有區別,保險公司依然不能從修理廠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更不能抵扣對應的進項稅額。
(二)預收保費增值稅納稅義務時間的認定
按照36號文附件一第五章的規定,增值稅納稅義務發生的時間為“納稅人發生應稅行為并收訖銷售款項或者取得索取銷售款項憑據的當天,先開具發票的,為開具發票的當天”。實務中由于保險公司均是通過對“營業稅”系統改造后進行增值稅-銷項稅額的系統自動計提,計提的依據往往采取與“保費收入”的確認時間保持一致,而保險公司一般采取“起保與核保大者”作為保費收入確認的時間,實務中車輛保險可以到期前三個月內進行投保,這樣各家保險公司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客戶提前投保并索取發票的案例,針對這種稅法要求與企業系統之間存在納稅時間差異情況,企業只能采取手工調整予以解決,大大增加企業財務人員工作負荷的同時也增加了納稅申報數據不準確的風險。
(三)視同銷售使用稅率的認定
眾所周知,保險公司在日常經營過程中,投放的宣傳及營銷方式種類繁雜,例如投保送禮品,贈送油卡,贈送旅游,尤其是車險業務的宣傳營銷手段花樣更多,贈送維修工時,保養,洗車等方式非常常見,按照稅法規定“委托加工或者購入貨物無償贈與他人的,應視同銷售”,實務中各家保險公司也均按照稅法要求進行銷項稅確認,但在確認銷項稅的過程中發現各地方對視同銷售的使用的稅率并不統一,以天津為例,如購買用于贈送客戶投保禮品(工具箱)需要按照銷售貨物的17%稅率進行增值稅銷項稅確認。而這些禮品多數從小規模納稅人處購入,通常情況下,小規模納稅人只能給保險公司開具增值稅普通發票,保險公司就不能抵扣進項稅。另外少數情況下,保險公司作為一般納稅人從小規模納稅人處購進貨物,可以要求小規模納稅人到屬地國稅局申請代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稅率為4%或6%。即便如此,保險公司可以抵扣的進項稅也是少之又少,而且還會產生與銷售方的溝通協商費用。這樣導致保險公司的增值稅稅率低進高出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稅收負擔。
(四)共保業務開票問題
由于保險以經營風險為主要盈利手段,實務中很多大型項目的承保均是由多家保險公司共同承保(稱為共保業務)。共保業務中一般會按照各自保險公司所承擔的保險份額收取保險費用并相應承擔保險業務,其中份額最高的保險公司往往作為主共方,其他保險公司作為從共方。實際操作過程中共保業務結算方式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各自按照自己承保份額分別向投保人收取保費并開具發票,另外一種方式為主共方向投保人收取全額保費,再按照各保險公司的份額將保費支付至其他保險公司。目前保險公司多數采取主共方向投保人開具全額發票,各保險公司收到保費后向主共方開具“保險服務”發票用于主共方抵扣,這種結算方式雖兼顧到資金流問題,但對保險公司間開具“保險服務”發票的業務實質仍存在一定的爭議。
(五)損余物資賬務處理問題
財產保險公司在對保險標的物進行賠付后產生“損余物資”較為常見,各地方對損余物資是否繳納增值稅也存在一定爭議。征稅觀點認為損余物資屬于保險公司財產,處置后應按照銷售舊貨的稅務規定按照簡易辦法依照3%征收率減按2%征收增值稅,此觀點認為損余物資屬于保險公司財產的觀點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釋義》第四十四條 保險事故發生后,保險人已支付了全部保險金額,并且保險金額相等于保險價值的,受損保險標的的全部權利歸于保險人;不征稅的觀點認為客戶購買財產時,客戶(企業客戶)抵消進項稅,賠付時我公司按照客戶維修相關信息支付賠款,我公司未抵扣進項稅,對于損余物資的物件再次處理時沒有產生增值額,按照增值稅的稅收原理,未產生增值額不應該繳納增值稅。經了解,目前多數地方是按照征收增值稅進行處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同樣存在征收率不統一的情況,部分城市認為損余物資不屬于“銷售舊貨”的范疇,應當按照銷售貨物的17%稅率進行征收。
(六)免稅險種進項稅抵扣問題
按照增值稅法的規定,用于免征增值稅項目的購進貨物或者應稅勞務對應的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按照36號文的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過渡政策的規定,保險公司開辦的一年期及以上返還本利的人壽保險、養老年金保險,以及保險期間為一年期及以上的健康保險仍免征增值稅,這就要求我們注意上述保險險種對應的成本費用的進項稅額應予以清分,以避免發生涉稅風險。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營改增前后財產保險公司相關政策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全面推行營改增后,保險行業的整體稅負有明顯降低,通過價稅分離核算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保險業的盈利能力,為促進保險業健康、快速發展奠定了較好的稅收政策基礎。當然,營改增也給保險公司在定價策略、理賠流程、產品結構甚至財務核算以及IT系統支撐上提出新的挑戰。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在細節操作層面,仍有很多政策需要進一步明確,尤其是相應配套的制度并沒有隨著營改增全面推廣而適度修改,一些實務操作細節仍承待稅務機關予以指導、明確。(作者單位為鑫安汽車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