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綜述
全球氣候變化近年來無疑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而其中氣候變暖更是牽動著全世界的神經,其中針對氣候變暖還簽訂了一系列約定。除了氣候變暖這種全球變化外,降水的變化以及極端氣候的出現也值得研究者的注意。嚴格來說,諸如全球范圍內的降水變化、極端氣候的出現以及其他全球氣候變化,與全球氣溫上升有很大的關系,彼此并不是割裂的,為了便于闡述,本文分開著重研究了氣溫上升、降水的變化以及極端天氣這三種全球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經濟的影響。
二、主要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的影響
(一) 氣溫上升
1.全球氣溫上升導致農產品質量以及產量的下降
氣溫上升為一些動植物提供了合適的生存條件,會擴大害蟲的分布范圍以及生存的時間,北方地區傳統農業中依靠越冬來保證農產品的品質因素不再存在,相應的會加大農藥的使用,導致農產品產量以及質量的下降。溫度上升也為田間雜草的生存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農產品產量的降低以及品質的降低。
2.全球氣溫上升導致農產品上市時間的變化
氣溫的小幅度變化也會給農作物帶來極大的反饋,以時令素菜為例,一地區高于往常年份的氣溫會導致蔬菜提早上市,有利于降低成本,提升蔬菜競爭力,同時氣溫上升對于反季節蔬菜種植而言也是一種好消息。氣溫上升對世界范圍內農產品的競爭影響也不容忽視,每年五月份前后上市的長江流域油菜籽在出口中要與同期的南亞以及歐洲相互競爭,而五月份上市的北方春油菜又要與同期上市的北美以及澳大利亞油菜相互競爭,除了油菜外,還有比較典型的小麥玉米等農作物。
3.全球氣溫上升導致農產品種植結構的變動
氣溫上升也會影響到農產品種植結構的改變。原先由于積溫不足的地區由于氣溫上升,種植條件得到改善,農產品種植條件也因此改變。最典型的就是東北地區,由于農業技術的改善以及氣溫的整體上升,東北地區的水稻種植范圍逐漸擴大。除此之外,我國的冬小麥以及春小麥的分割線也因為溫度的原因有所北移。
(二)降水不均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我國的降水空間特征是東多西少,南多北少;時間特征是夏秋季節多,冬春季節少。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這種降水不均的特征變得更為明顯。根據湖南省水利廳發布《2014年湖南省水資源公報》公報顯示,2014年全省平均降水量 1503.2 毫米,而同期的河南降水量僅為700毫米左右。實際上降水不均并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華北以及黃土高原地區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地區,但是頻頻面臨著缺水的窘境。
(三)極端天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極端天氣對于農業生產來說是難以預測難以控制的,極端天氣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極大。近年來以夏秋洪澇,冬春干旱為主的極端天氣災害異常頻發,部分地區基本上近幾年每年均會發生洪澇干旱極端天氣,其中長江流域以洪澇災害為主,華北以及西北地以干旱為主。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極大地損失。
三、針對氣候變化我國農業相關對策
(一)加強農業科學檢測
建設完善的氣象觀測系統,提供科學的農業氣象預測,統一的分析與研究,為農業種植決策提供合理的參考,同時有效防范極端天氣并且降低極端天氣給農業帶來的損失。地理信息系統對農業活動的應用價值很大,應加強技術的完善性,為農業種植活動提供便利的信息需求。
(二)選擇和培育優良農業品種
積極開發生物技術,本是應對不斷增加的糧食需求的重要解決方法。但是選擇和培育優良農業品種也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的應對。根據目前的全球氣候變化特征,選擇和培育的優良品種應該要能克服氣溫上升、極端天氣以及旱澇變化,簡言之,就是要具有抗旱、抗澇、高產、抗輻射、抗鹽堿的特征,當然新品種具有其中一兩項特征就已經有相當的種植優勢了。
(三)積極推動農業種植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的調整農業種植活動,進而提高農業抗災能力,減少農業災害損失。以干旱為例,根據國家氣象標準的劃分,我國干旱分為小旱、中旱、大旱、特大旱四個等級,四個等級以連續不降雨天數為劃分標準,不考慮蒸發以及地面溫度等因素,供水設施完善的種植區可以應對小旱和中旱,甚至大旱。面臨著全球氣候變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業生產尤為重要。(作者單位為棲霞市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