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新型財政支出監督模式
(一)突出全過程管理,構建“大監督”格局
一是強化事前監督機制,將監管關口前移至預算編制環節。充分發揮財政監督在預算編制控制、編制程序、編制方式中的約束作用,確保部門預算的合法性、合理性、全面性,實現由傳統關注收支基數向優化支出結構、發揮導向作用、資金效益為先的轉變。建立動態預算監控體系和財政運行即時分析制度,及時對指標下達、預算追加、專項資金、財政資金結余等進行重點分析,有效降低財政運行風險。二是加強財政資金監管,保證資金高效安全運行。建立規范的監管機制,健全覆蓋整個財政運行環節的管理體系,不斷加大財政監督的檢查力度,經常性地組織開展財政資金全面檢查和專項檢查。
(二)推進信息化建設,打造監督新格局
就實際情況來看,由于功能設置不完備,尚不能對所有財政性資金實行全方位監督,因此亟需對現有的征管信息系統、非稅信息系統、國庫集中支付系統等平臺進行有效對接,實現資源整合,這樣才能建立起覆蓋全部政府性資金和整個財政運行的監管體系。在整合網絡信息平臺的同時,要優化以財政、稅收、銀行為主體的“電子收繳、稅款直達、信息共享”為模式的橫向聯網系統,搭建以財政監管為核心的技術平臺,使財政監督向事前介入、事中控制、事后監管轉移,著力提升應用水平和管理能力。
二、推進財政支出績效改革,實現績效目標管理
(一)績效評價總體框架
即構建由一個目標(績效目標),兩種評價(部門單位自評、財政部門評價),三大體系(評價指標、評價機構- 專家庫和中介機構、結果應用)組成的框架。在實施績效評價過程中,涉及申報、評審、使用、評價運用等環節,主要對資金落實、工程質量、項目控制制度和執行情況以及實施項目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為確保公平、公正、公開,應根據需要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
(二)積極實現績效目標管理
在整個框架體系中,始終將績效評價工作貫穿預算管理全過程,以Y1w02nUuAyUjinUMWgtMTzZ7hil21aCxSEoRS/PTmog=績效目標的設立為起點,到績效評價結果運用于預算管理,中間環節包括績效指標、評價標準和方法,組織管理、工作程序、績效報告和績效評價報告。在整個體系建設中,績效目標作為績效評價的核心和依據,是將申報項目前置到預算編制環節,財政支出績效目標申報工作同項目資金申報同步進行,明確項目總目標和年度績效目標,實行事前論證、事中督查、事后評價。根據實際情況和財政改革需要,構建較為科學且符合本地實際的縱向體系模式,即以共性指標為基本框架,構成指標體系的一、二級基本指標,結合不同行業、不同部門(單位)或項目的專業特點,將共性指標再次分解和細化為個性指標,并將效益分析法、比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眾評判法等方式運用其中,使績效評價更具科學性、可操作性。
(三)推進績效評價的幾點建議
一是完善制度,健全績效評價工作機制。修訂完善實施方案,及時出臺具體操作辦法,依據績效目標、自評材料或執行中掌握的情況,就重點工作及突出問題組織專項督察,實施全過程績效監管;二是突出重點,提升績效管理水平。組織開展事中督導制度,邀請社會專業組織對評價對象進行督查指導,就評價指標設立、評價組織方式、評價實施進度等上門輔導,推動評價工作有序展開;三是依托信息平臺,建立“四庫”系統。依托上級信息平臺和技術支撐,建立指標庫、數據庫、項目庫、專家庫的“四庫”信息系統,為績效管理服務。
三、建議實施績效問責制
(一)實施績效問責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程序
包括績效目標的設定情況、完成情況,為達到績效目標安排的財政資金使用情況、使用效益、財務管理狀況和相關資源配置情況,為完成目標采取的管理制度、措施等內容。采用單位對支出項目進行績效自評→問責小組選取項目組織專家進行重點問責(程序為確定目標、制訂工作方案、下達通知書、調取資料、實地核實)→召開問責現場會→實施綜合評價(依據問責方法、指標和標準,對項目論證情況進行分析、匯總,出具績效問責報告,并根據績效問責報告提供的評價分數,確定績效問責等次)。為確保嚴肅性,將績效問責結果作為判斷財政資金合理配置,準確把握財政決策、政策執行和風險控制的重要依據。
(二)建立績效問責結果應用機制
對結果為不合格的單位要根據提出的整改意見進行認真整改,整改期間暫停已安排資金的撥款或支付。對于完成結果問責的項目,在安排該部門新增項目資金時,加強項目前期論證和綜合分析,以確保項目資金使用的安全有效。對認為無法或沒有必要繼續實施的項目資金,要予以收回;將年度問責項目績效實施情況、存在問題等及時梳理匯總,做好專題報告,并在一定范圍內,對績效管理工作先進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對績效工作不理想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通報批評,接受社會輿論的監督,以增加透明度。(作者單位分別為天橋黃河河務局、山東黃河河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