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宏觀背景
(一)我國加入WTO。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往來日益擴大,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WTO 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同時也是進一步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制度保證。
(二)“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當今世界正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緩慢復蘇、發展分化,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醞釀深刻調整,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
二、改革開放后我國重大會計改革的歷程
在改革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在如何應對會計國際化這一問題上并非無所作為。1985年,財政部發布實施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在會計要素及其確認、計量和財務會計報告等若干方面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的規定,為吸引外資、擴大開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主要體現如下幾個方面:
(一)擴大資產減值準備范圍,注重資產質量。為了進一步體現謹慎性原則,將原來的四項準備擴大到八項準備,即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存貨、短期投資、長期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和無形資產,以后還得進一步擴大到委托貸款。
(二)增加新的會計原則。考慮到對某些經濟業務僅看其法律形式,而不考慮經濟實質,將無法真實反映該業務對企業的影響。所以在會計原則中增加“實質重于形式”原則以全面反映某些經濟業務對企業的影響。該原則對于收入的確認和計量尤為重要。
(三)修改非貨幣性交易、投資、債務重組中的計量屬性,變“公允價值”為賬面價值。這是在目前我國市場經濟尚未健全和規范的情況下,為了盡可能縮小人為操縱利潤空間,對有關經濟業務事項的會計處理進行了修改。
(四)進一步完善報表體系,明確規定報表附注的形式和內容。此次會計改革在原有報表體系的基礎上增加了資產減值準備明細表、股東權益增減變動表,分部報表和其他有關附表。同
三、國際會計慣例的比較與協調
我國在與國際會計慣例協調的問題上做出了努力,但同時我國會計制度在計量屬性方面、財務報告方面與國際會計慣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一)在計量屬性方面的差距。我國在這次會計制度改革中,為了遏制人為操縱利潤的現象,在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易和以“放棄非現金資產”方式取得長期股權投資的會計處理中,以“賬面價值”取代“公允價值”這一國際上普遍使用的計量屬性,進行有關資產計價。當然這是在目前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的情況下所采取的措施。
(二)財務報告方面的差距。在這次《企業會計制度》中的報表體系引入分部報表,這標志著我國部分企業已進入跨國發展的時代。在財務報告方面我國還存在著一個空白,那就是社會責任的披露或者稱為環境報告。在我國,包括香港在內,這方面的發展是遠遠落后的。在我國生態環境日益嚴重的形勢下,隨著2008年奧運主題“綠色、科技、人文”深入人心,相信這會成為一個契機,促進企業年度報告在社會責任方面的披露得到初步發展。
四、如何更好地實現我國會計制度與國際慣例之間的趨同
應當注意的是,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的發展,必須以對我國當前的會計環境以及會計國際化的本質和趨向有清楚的認識為基礎。為此,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加以改進:
(一)要積極參與國際化進程。對處在經濟轉軌時期的我國來說,不應被動消極地接受其他國家協調的結果,而應積極參與會計國際化進程,利用國際會計資源解決我國實際問題。一方面,既要密切關注國際會計協調的發展和動向,充分借鑒吸收有益的技術和經驗,又要從中國實際出發,不簡單照搬國際會計準則;另一方面,更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國際會計協調的進程中,施加我們的影響,使國際會計準則也能解決我們國家所面臨的一些特殊會計問題。
(二)會計國際化的發展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合。會計的國際化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除會計標準之外,還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從各個方面加以配合和促進。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應從社會經濟環境、法律環境、人員素質等各個方面做好會計國際化發展的一些配套工作。
(三)強化會計標準的執行機制。在會計國際化進程中,制定的會計標準本身內容的國際化固然重要,但是確保會計的有效貫徹與執行同樣十分重要,二者缺一不可。近年來,我國的會計國際化進程步伐較快,并在會計標準的國際協調上取得了相當的進展。但也應看到,我國會計標準的具體執行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五、會計的國際趨同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總而言之, 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的倡議,也是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共同愿望。站在新的起點上,中國愿與沿線國家一道,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契機,平等協商,兼顧各方利益,反映各方訴求,攜手推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不僅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需要有一個全球公認的會計準則, 中國經濟的發展實際上也迫切需要一個全球公認的又易于操作的會計準則。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國會在國際會計標準的制定與執行過程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作者單位為山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