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鄉鎮財政管理現狀分析
(一)鄉鎮財政職能與現實職責異化的矛盾日益突出。財政所主要職能有鎮財政收支管理,包括鎮政府預(決)算編制、預算執行、非稅收入征管、惠農補貼等各項補貼資金發放和監管,鎮國有資產管理。實際工作中,財政所為應付上級各種檢查和達標驗收,參與政府拆遷、維穩等臨時性應急性工作,很難盡職盡責地履行的職責。
(二)財政管理職能弱化與鎮域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鎮政府財權與事權的不對等,目前財力逐級上劃,事權逐級下沉,鎮級財政有預算難落實。鎮政府承擔著農村管理、經濟發展、民生事業、社會穩定、安全環保等太多的事權職能,有限的財政收入難以支撐履行事權需求,鎮政府在財政支出時,不論什么資金都先解決緊急事情,特別是突發性事件。基礎設施超前設計,超前規劃,超預算投入,甚至舉債發展,財政所淪為事實上的賬房先生,財政管理的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很難落實到位。
(三) 鄉鎮財政隊伍與精干高效務實財政管理要求矛盾突出。一部分鄉鎮財政所人員較少,難以滿足內部崗位要求,一人多職的情況非常普遍,內控制度缺失。財政所除了要做好本職工作外,時常抽調參與鎮政府中心工作,隨著公共財政民生投入延伸,補貼資金種類繁多,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時間要求緊,大部分鄉鎮財政隊伍很難實現高效、精細管理。
二、加強鄉鎮財政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逐步推進財權和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隨著人員工資剛性增長和民生事業投入不斷加大,鄉鎮財政收支矛盾非常突出,建議首先明確縣鄉兩級事權,交通路網、水系管網、公共安全、環境保護、義務教育、公共衛生、新農合、新農保、重大基礎設施投入等由縣級政府負責,由縣級財政投入,三農事業、鄉鎮機構運轉、學前教育、計劃生育、鄉鎮道路、小型水利設施等由鄉鎮政府負責,由鄉鎮財政投入。鄉鎮現有財力難以承擔,應采取鄉鎮財政承擔、縣級財政補助的方式減輕鄉鎮負擔。
(二)提高鄉鎮資金的信息化監管能力。為有效利用財政資金,并對資金流向做好監督管理工作,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切實加強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了鄉鎮財政資金監管職責和具體要求。隨著財政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財政監管也更應該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提高,山東省財政廳通過設立財政資金監管信息平臺系統,實現對人員和家庭的補助資金、支農惠農項目建設資金、鄉鎮財政安排資金、上級財政、主管部門下達鄉鎮的資金全方位監管,通過建立信息通達和監管信息交流反饋制度,確保信息及時傳送處理,從資金流向的各個環節加強監管,也更好地為領導提供信息依據。
(三)實現鄉鎮財政內部監督常態化。關于鄉鎮財政內控機制的建立工作,鄉鎮財政負責人和政府負責人都應加強重視,加強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是財政經濟形勢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加強財政內部監督管理的需要,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是開展財政工作的制度保證。隨著財政監管工作的不斷進步,為方便相關監督工作順利開展,應及時選拔專業性管理人才,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對鄉鎮財政資金實行全方位監管和監控制度,提高各財務管理人員的履職意識,避免財政管理工作出現漏洞。加強財政監管工作的內部與外部管理機制的聯動性,提高資金流向的透明度,讓有限資金被有效利用,發揮財政資金最大價值。
(四)利用規范化管理手段完善鄉鎮財政管理工作。為推進鄉鎮財政所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管理,在不斷完善鄉鎮財政管理制度以及管理體系的過程中,借助省財政廳開展規范化財政所創建的有利時機,加快財政所“雙基”建設,快速推進基層財政信息化平臺建設,通過收集整理基礎數據,加強支出體系建設,規范項目庫建設,完善規章制度建設,嚴格預決算編制,用規范的財政管理制度對現有的財政管理工作進行指導和梳理,更加規范地推進鄉鎮財政建設。
(五)認真落實惠農補貼政策,不斷提高服務水平。按照公共財政服務要求,要不斷加大民生事業投入,促進民生事業發展,提高農民增收,保持農村穩定。隨著小麥種植補貼、棉花、玉米良種補貼、農業保險、漁業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出臺,基層財政所人員工作量明顯增加,壓力不斷加大。熟悉掌握各項惠農補貼政策及程序標準,是落實好補貼政策的基礎,鄉鎮財政人員要對每項政策補貼對象、補貼依據、補貼標準、補貼程序認真學習,嚴格按程序核實、錄入信息,既不瞞報,也不漏報,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實現增收。
三、結語
從現階段我國農村財政管理的情況來,建立一只高素質的財政管理隊伍,逐漸提升財務管理水平,是保障我國經濟穩定發展,促進國家經濟建設的關鍵。本文對此進行了幾點分析,希望通過文本的研究能夠為相關的財政管理者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作者單位為壽光市雙王城生態經濟園區財政經管統計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