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財務風險定性識別方法
企業財務風險定性識別方法定性識別方法主要是對企業財務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進行預測,同時判斷企業財務風險的結構性質等,主要包括專家調查法、財務風險結構形式識別矩陣以及四階段癥狀法。
專家調查法就是利用系統程序,擬好調查的提綱,為專家調查提供背景資料,不斷征求不同專家的預測建議,最后將專家預測的結果進行匯總,形成一份簡易的預測結果報告。
財務風險結構性質識別矩陣,主要是根據某項具體的財務風險在企業運營中發生的可能性,結合其對企業可能造成影響的嚴重程度,判斷財務風險的結構性質,將其分為高等級風險、顯著風險、中等風險以及低等風險。以此類推,將企業財務風險的結構性質用矩陣進行表示。
二、企業財務風險定量識別方法
定量識別方法主要是根據各項具體的指標,設定風險范圍,成立風險預警模型,提高了對企業財務風險識別的準確性,對企業財務風險定量識別的研究開始于國外,定量識別也經歷了好幾個階段,最終形成財務預警模型,為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一)單變量預警模型。主要是對單個的財務比率值或者趨勢,對企業財務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進行預測,對單向的財務風險具有很強的識別預測能力。但是單變量預警模型在企業綜合財務工作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預測過程中容易受到主觀選擇因素的影響。
(二)多變量預警模型。就是利用多個財務比率指標,通過加權匯總,形成多元線性函數公式,再通過相應的計算,對企業財務危機進行預測。這種多變量預警模型也經過了不斷完善,成為企業財務風險定量識別中關鍵的技術。
(三)Logistic預警模型。多變量預警模型中,采用多個衡量指標對企業經營效益進行衡量評估,對風險識別具有較大的效果,符合自變量正太分布的假設。Logistic預警模型就是在這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采用多個財務指標,對財務風險發生概率進行計算,然后根據投資者以及銀行等方面,設定一個風險警戒線。
(四)非統計模式預警模型。這種定量識別方式,是在傳統統計模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其中神經網絡模型就是代表性的模型之一。根據對人體神經網絡系統的模擬,重復訓練過程,積累學習經驗,提高了預警模型的糾錯能力,也提升了預測模型的智能化水平。
(五)非財務指標財務預警模型。由于根據財務指標制定的預警模型中,受財務信息準確性因素的影響,導致預警系統無法實現事前預警效果。
三、加強對企業財務風險的內控管理
(一)增強財務風險意識實現財務風險內部管理的規范化。首先,在企業投資決策過程中必須增強風險意識。要從企業長遠利益出發。并結合企業的實際發展狀況制定有效的投資方案。其次,要充分考慮到影響決策的相關內外因素,利用市場調研、市場預測、可行性研究、定量分析、科學決策模型等手段為正確決策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盡量減少投資風險。防止決策的主觀性與盲目性。第三、提高員工的風險意識,尤其是企業管理者與財務人員的風險管理意識。
(二)構建財務風險預警與管控體系。首先,企業應建立健全風險指標評價體系。針對企業中潛在的財務風險。完善風險評價機制,重點對潛在財務風險進行評估分析。其次,實現對財務風險的動態監控管理。對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財務活動實行動態監控,追蹤財務風險的動態發展情況,并及時反饋給有關部門做好應對準備。第三,企業應盡快建立財務風險預警與應急管理機制。
(三)重視內部管理。加快資金周轉速度。企業要加強內部管理。適當增加或減少負債資金的比例,并適時調整企業的資金與資產的結構,實現企業資源的最優配置。確保資本結構的合理性,從而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此外,還應構建一套全面、有效、系統的應收賬款體系,充分利用計算機軟件,實現會計電算化管理。
(四)重視對現金流量的預算控制。企業在日常財務管理中必須重視對現金流量的預算控制,抓好對現金的日常管理能避免現金閑置或流失,從而確保企業資金的安全與完整性。同時,還能提高企業資產的流動性與債務的可清償性,從而使資金收益率增加。通常來說,企業可利用現金流量預算來實現對現金流量的有效控制。
(五)開發企業信息共享平臺,制定信息化的企業發展戰略。我國企業應當開發企業信息共享平臺,利用信息共享平臺促進企業整體價值鏈管理的實現,從而為財務信息的透明、公開等能夠提升其質量的因素提供保障。
四、結語
在生產和發展中,企業要對每一個環節所產生風險的來源和特點進行分析,采用正確的識別方法,對其進行控制和預防,對風險管理的機制進行完善,最終為企業實現雙贏的局面。要能夠正確地識別企業財務風險,主動采取適當的手段和方法對其進行評估,將財務風險由大化小、由小化無,將企業的損失降到最低,使企業健康、穩步的向前發展。(作者單位為西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