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學生的不斷成長,他們的社會角色逐漸由單純的學生向一個完全的社會人士轉變,理財和當代大學生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對社會經驗和資金均不足的大學生來說,如何更好地支配自己的錢財?如何學習和積累理財知識和經驗?如何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價值觀?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所必需面對的問題。
一、大學生理財現狀及其成因分析
(一)大學生理財現狀分析
1.網絡消費特征鮮明,部分學生已具有一定理財觀念。作為和互聯網一起成長起來的90后來說,當代大學生的消費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消費與網絡密切相關。他們信任網絡、依賴網絡、享受著互聯網所帶給他們的便捷,網上購物已經成為大學生消費的主要方式,出門不帶錢包帶手機也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然而,由于部分大學生消費觀念不夠成熟,很容易出現消費不理性的情況,容易因一時沖動而產生情緒化消費的現象,有時只為享受一時的快感而購買一些并不實用的東西。還有一些大學生對于消費缺乏一定的規劃,容易出現“月初富翁,月末負翁”的現象。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能夠合理支配自己的錢財,理性消費,這部分學生通常會把月末結余的資金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可以說這些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理財觀念之一“節約”。
2.理財意識勃發,基本素養欠缺。當代大學生早已不是舊觀念里的“純消費者”,他們不僅有媲美成人的消費能力,而且對理財的需求也不亞于社會人士,他們想通過理財來幫助自己更好地生活,也想借此機會來學習更多理財相關知識。據調查顯示,60.2%的在校大學生對理財持積極態度,只有0.5%的極少數人反感理財。然而,在對理財巨大需求的背后,一些調查也顯示出了當代大學生理財素養的缺乏。數據表明,近三成大學生期望年化收益率過10%,62.2%的大學生認為市場上有利率高、風險低的理財產品,這些不太實際的觀念都是一個個的隱患。甚至一些缺乏基本理財素養的大學生面對誘惑而不能辨別是非,興致勃勃地沖進投資市場,被不法分子所提出的高收益所欺騙,最終造成自身財產的損失。
3.理財想法多樣,卻缺少實踐機會。據調查顯示,有相當大一部分大學生對股票、基金、債券、黃金投資等投資方式具有很大的興趣,想在進入社會之前積累更多經驗,對資本市場躍躍欲試,可是限于各種因素,特別是風險因素,真正給大學生鍛煉的機會并不多。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大學生并非優質客戶,沒有必要針對其設計過多的理財產品,能提供的基本上就只有助學貸款、創業貸款。從大學生自身來看,他們能用于投資的錢也不多,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也有限,傳統意義上的理財產品大多屬于門檻高,風險高,投資期限比較長,不適合大學生這個群體。從學校的角度來看,盡管大學生校園活動豐富多彩,卻鮮有理財的實踐活動開展,即使有也主要是模擬證券投資,理論與實踐還有很大的差距,無法滿足學生對投資理財高漲的熱情。
(二)大學生理財誤區成因分析
1.家庭理財教育缺乏。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羞于談錢”的國家。在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處處都體現了人們對于金錢的偏見:在生產生活方式上,大眾的觀念是“重農輕商”;從思想文化角度來說,人們尊奉的是“勤于教子,恥于經商”、“君子不言利”以及“重義輕利”。這使得“金錢”這個詞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被“異化”乃至“丑化”,追求金錢成為思想腐朽、墮落的表現。在現代生活中,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升學壓力,大多父母也只注重孩子學業上的發展,很少向孩子灌輸理財觀念,認為這種問題沒必要讓孩子操心,學習好文化知識才是最要緊的,家庭普遍對財商的培養不太重視。
2.學校教育的忽視。在我國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大學之前所學的、學校所教的還都是以應試為主的理論知識,學校也基本沒有想過對學生進行“財商”的培養,而是唯分數論。大學階段,學校也主要注重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或思想道德上的引導,因所學專業的差異,大部分非財務、金融專業的學生理財意識薄弱,而且有的學校校園消費攀比成風,逃離了父母監管的大學生很容易產生非理性的消費,近來頻發的校園貸事件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3.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貧富差距可以說越來越大,“富二代”、“拆二代”頻現。一些暴富的人群并沒有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價值觀、人生觀,抱有一切向“錢”看的觀點,他們揮霍無度,奢靡浪費,對社會,特別是對價值觀還不成熟的學生群體造成了消極的影響。另外,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一些不法分子宣傳的P2P低風險、高收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理財的認知。
二、對大學生合理理財的建議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在學好自身專業知識的同時,財商的培養也不可輕視。然而,金錢觀、價值觀的建立既需要學校、家長、社會的幫助,也需要大學生自身的努力。
(一)外部的支持與幫助
1.家庭應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任何教育都比不上家長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家長對金錢的認知與行為直接影響了孩子價值觀念的形成。父母應該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用正確的理財觀念和消費行為來引導孩子,告訴他們如何正確使用錢財,直面金錢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2.學校應注重對學生財商的培養。財商包括兩方面的能力:一是創造財富及認識財富倍增規律的能力(即價值觀);二是駕馭財富及應用財富的能力。學校應多開設投資理財相關課程,定期舉行理財相關講座或活動,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理財,什么是正確的消費行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學校也可以更多設置勤工助學崗位,培養學生自立自強、自給自足的精神,讓學生切身體會到金錢的來之不易,自覺養成節約的好習慣。另一方面,學校應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的營造,避免建設一些高消費場所,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求學氛圍。
3.社會應營造良好的氛圍。社會應大力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積極擁護習近平總書記“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主張,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讓社會回歸“勞動最光榮”、“勤儉節約”、“向好向善”的社會本質,樹立社會正氣。
(二)自身的學習與提升
1.合理消費。大學生沒有穩定收入,生活的重心也在學習上面。如何使用自己的生活費,做到理性消費對大學生來說是一個重要問題。記賬就是一個好方法,即使不能每天記賬也應該定時記賬。通過記賬可以讓自己知道錢到底花在哪里了,從而知道自己應該在哪些方面省錢及如何省錢。同時,也可以制定一個合理的消費計劃,買東西有一定的標準,買實用的而不買奢侈的,這樣既可以避免一時沖動而進行沒必要的消費,也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總之,從日常做起,發揚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不揮霍、不浪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消費觀。
2.教育策劃。很多人認為教育策劃不是理財,其實這是一種誤區。不僅僅基金、債券、股票是投資,教育也是一種投資,而且教育對大學生來說是最好的一種投資方式。有數據顯示,大學時期在自身素質提升方面花得錢越多,其畢業后的收入也相對越高。真正的富人總是那些不斷學習的人,大學生應該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只有不斷學習,未來才有更多抓住財富的機會。
另外,現在每個學校都有獎學金,努力學習爭取獲得獎學金也不失為理財的一個主要方式。畢竟大學時代,作為一個學生,努力學習知識才是最主要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比爾蓋茨一樣輟學創業,最后取得輝煌的成就,成為世界首富,踏踏實實的在學校學習才是適合大多數人的方法。作為年輕的大學生,必然會有許多創意和想法,也勇于去嘗試新鮮的事物,但是做這些的前提一定是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不要本末倒置。除非有明確的目標,能確定某一件事就是將來一定會堅持下去的事情,否則,還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吧。
3.理財知識的學習與實踐。財經類專業學生與非財經類專業學生因專業的不同,對理財知識的學習也應有不同的側重點。財經類專業學生應著重于系統的理財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讓自己在理財方面變得更加專業,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非財經類專業學生應著重于建立正確的理財價值觀念和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能正確處理收益與風險的關系,樹立風險意識。不管怎樣,大學生都應知道金錢是來之不易的,從來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情,那些看著誘人的果實,往往都是別人精心布下的陷阱。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的理財觀念還存在不少誤區,要從根本上改善這一現象,既需要大學生自己積極主動的去嘗試、學習,也需要學校、家長、社會共同的幫助。只有全社會動員起來,營造一個良好的理財氛圍,才能對年輕一代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大學生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成為時代的中流砥柱。(作者單位為武漢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