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勢頭強勁。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突破產業發展瓶頸,推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實現多元化、規范化、綠色化發展,不斷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本文主要就此內容給出見解。
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總體思路
近年來,各級農業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堅持統籌規劃、強化政策創設、加大公共服務,推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呈現規模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廣、成效越來越明顯的良好態勢。2017年,農業部將以貫徹落實農業部等14部門《關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的指導意見》為契機,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傳統村落為形、以生態農業為基、以創新創造為徑,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繼續推進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升工程,加大規劃引導、豐富產品業態、改善基礎設施、推動產業扶貧、弘揚農耕文化、培育知名品牌,指導各地在創新用地政策、加大財稅支持、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公共服務等方面提出具體落實措施,努力把休閑農業打造成農民致富的大產業。
二、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經營主體多元化發展的問題
農民是農村的主人,是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主體。堅持以農為本、農民主體的原則,有利于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有利于更好地保護農村生態環境。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也是一個開放的產業,一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渠道。在目前農民自身發展能力弱,農村資金、技術、人才相對短缺的情況下,也需要工商企業和其它社會主體參與其中,拓寬支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路徑,引導更多的現代要素流向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推動其更快發展,更好地帶動農民、富裕農民。因此,我們要注入“新元素”。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開發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休閑旅游項目;允許返鄉下鄉的創業創新人員和當地農民合作改建自住房,鼓勵其從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要鼓勵“互助合作”。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創辦鄉村旅游合作社,或與社會資本聯辦鄉村旅游企業;鼓勵農民以承包土地入股等形式與企業進行合作,不斷提高農民的資產性收益。要支持“自主創業”。探索農民自組織、自激勵、自就業的創業模式,積極培育創辦領辦休閑農業致富帶頭人,使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成為農民就地就近就業的重要渠道。
三、加強引導管理,推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經營服務更加規范化
現在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不同于過去農民分散搞“農家樂”,一定要加強管理服務,促進其有序規范持續地發展。要從規劃引導入手,積極推進“多規合一”,將休閑農業開發納入城鄉發展大系統中,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優化布局,明確發展方向、構筑產業特色,打造休閑農業產業帶和產業群。要從完善標準入手,加大休閑農業行業標準的制定和宣貫力度,鼓勵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地方行業標準,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環境保護等監管規范。加強統計監測運行分析,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構建完善的監測統計制度。要從人才培育入手,鼓勵高等院校、職業學校開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相關的專業和課程,培養一批規劃設計、創意策劃和市場營銷專門人才。加強從業技能培訓,培養一批服務接待、教育解說實用人才,提升服務質量。要從示范帶動入手,加大對已認定示范縣、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星級企業等的動態管理,確保服務質量和水平。加強行業自律,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服務,做到誠信守法經營。
四、平衡產業開發和生態保護的關系,推進產業發展方式綠色化
綠色生態是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區別于其它行業的最根本特質,也是吸引消費者前來最重要的元素。鄉村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人們更向往,很大程度得益于鄉村優美的環境、清新的空氣、純凈的水質、健康的食品,得益于休閑農業讓人們養眼、養胃、養肺、養心、養腦。如果環境受到破壞,鄉村休閑將失去生命。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我們必須樹立生態保護的底線思維,按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并重的原則,在統籌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情況下,有條件地適度開發,留住鄉土味道,保住鄉村風貌,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發展道路。在發展模式上,不要貪大求洋,要優先發展土地集約利用的休閑農業類型,利用農民自己的住宅和宅基地興辦農家樂和民宿。要整體考慮鄉村風情、山水風貌,處理好環境和文化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加強農業文化遺產價值研究和傳統村落民居保護。在發展空間上,注重利用荒山、荒坡、荒灘等土地開發休閑農業設施建設,做到既促進休閑農業發展,又充分利用農村閑置資源。在發展方式上,要堅持植根農業,遵循農業自然規律,依靠植物、動物和農村景觀的自然魅力和能力,運用先進技術,發展綠色有機特色農業,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