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區嚴格按照中央、市委要求,立足重慶城市發展新區功能定位,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注重知行合一,狠抓“關鍵少數”帶頭,做實基層支部建設,在深學、真改、實做上下功夫,扎實推進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
一、多維發力求深入,確保學有榜樣
圍繞學習黨章黨規、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創新方式、層層帶頭,推動廣大黨員學深悟透、堅定信念,進一步提振干部干事創業的精氣神。一是先進典型巡回領學。堅持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創新實施“百名骨干講、千名書記帶、萬名黨員做”黨課計劃,邀請“全國勞動模范”、十九大黨代表王海燕、“富民興渝貢獻獎”朱席武、“中國好人”宋玉英、“中國好人”睢忠、“紅色故事大王”肖定友等100余名本土先進人物組建22個講師團,深入各行業領域,開展巡回報告150余場次,引導黨員干部照著學、比著干。依托全市首座家風建設基地、楊尚昆主席舊居等紅色資源優勢,開展“弘揚革命傳統傳承優良家風”巡展活動,編排家風小品、戲曲,創作家風主題文藝作品,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傳承楊氏清白家風,帶領廣大黨員學思踐悟。二是豐富載體主動曬學。策劃開展“踐行黨章·建設潼南”“我的中國·我的夢”“賞中外佳作·提人生品味”等微型黨課競賽100余場,邀請專家、名師現場點評,開展群眾評議,吸引2300余名黨員干部登臺,講心得、談感悟。統籌區內媒體,在潼南網、潼南報、潼南電視臺、微信公眾號開辟專題專欄,宣傳報道各單位學習教育先進經驗、心得體會,營造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三是嚴格制度現場驗學。創新中心組學習方式,圍繞干部“聽、說、讀、寫”,采取原文領學、思想剖析、書記點評等方式,不定發言人員、不限發言時長、不讀發言稿子,會上隨機點名發言,當場抽查學習效果,確保學習在狀態,堅決杜絕學習走馬觀花、玩花架子。實施網格化學習制度,將全區23個城市社區以樓棟為單位劃分為學習網格,定期派遣社區干部上門輔導、督導,隨時掌握在家行動不便黨員學習動態,檢查學習效果;采取多種渠道,向流動黨員定期寄發學習資料,在網上互動交流,開展網上輔導,實現“人人都在網格內,黨員一個不掉隊”。
二、緊扣問題補短板,確保改有導向
聚焦焦點問題不散光,扭住關鍵問題不放松,切實加強問題整改,提升基層支部戰斗力,全區所有后進支部全面轉化。一是抓引進強管理,解決班子軟化問題。我們堅持實施“英才計劃”和“情暖家鄉戰略”,每年吸引一批優秀大學生、農業領域專業人才回鄉擔任村官,激勵他們積極參與家鄉建設。結合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分行業分領域全覆蓋開展農村支部書記培訓.全方位建立村(社區)干部廉勤檔案,長期開設群眾舉報電話。二是抓規范強特色,解決組織生活虛化問題。印發黨建工作規程,嚴格組織生活基本規范,明確基層支部組織生活年度計劃報備、全程紀實、請銷假等制度。三是抓承諾強監督,解決黨員作用弱化問題。深入開展“我承諾·你監督”活動,組織黨員干部對照“四講四有”標準,著眼村級日常“小事”,聚焦個人言行“小節”,定期采取書記談話、組織提醒、群眾評議等方式,并將承諾兌現情況納入干部年度目標考核范疇,作為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
三、服務大局促發展,確保做有實效
以“四個合格”為標尺,組織引導廣大黨員銘記身份、牢記使命,發揮作用,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中建功立業。一是助推發展當先鋒。開展“我為潼南做貢獻”活動,引導全區黨員干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市委決策部署,緊扣“做大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做大做強做綠現代農業、做大做強做美宜居城市、做大做強做活旅游產業”四項重點工作,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找準抓手,埋頭苦干、積極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組織和群眾滿意的業績,有力推動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柏梓鎮梅家村黨支部,探索的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先進做法,接受人民日報記者專訪。二是服務民生做表率。堅持把鞏固脫貧成果作為磨礪意志、檢驗黨性的主戰場,緊扣全國扶貧攻堅大行動,穩步推進鞏固脫貧30項任務,向50個脫貧村續派、向228個非貧困村增派 “第一書記”,實現全覆蓋,激發基層黨組織活力。開通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直通車”,引導廣大黨員干部進村入戶,主動認領就業指導、技能幫帶、政策宣講等服務崗位,確保脫貧不返貧、持續能增收。潼南區太安鎮罐壩村通過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帶領全村群眾每戶年增收1萬元以上,獲評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三是維護穩定創佳績。引導黨員干部走上街頭、深入村社,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扎實推進“和美潼南”服務,積極創建志愿之區,大力推動全國文明城區創建,建立區、鎮、村三級志愿服務體系,全區3000余名干部帶頭、13萬名黨員參與,幫助留守兒童、殘疾人、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解決實際問題,妥善化解各類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