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國發〔2014〕48號),針對農村“三資”即農村集體的資金、資產、資源管理監督缺失的現狀,從完善與提升農村“三資”管理、完善與提升農村治理兩個方面安康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對村級財務審計的有益探索。
一、村級(社區)財務審計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自2015年11月起,安康市審計局在10個縣區開展村級財務審計試點工作,將“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審計全覆蓋逐漸形成,有效的保障了國家惠農政策資金的落實。
(一)解決農村信訪問題。信訪大量來于農村,農村信訪大量因錢而起。安康市對市縣紀檢監察機關、信訪部門近五年農村信訪問題線索進行了調查歸類,涉及農村“三資”問題占全市農村信訪問題80%以上,通過村級財務審計,大大減少了農村信訪問題。
(二)審計機關解決審計力量問題和最后一公里審計問題。通過村級財務審計,財政審計所人員待遇問題也得到了解決,如享受審計津貼,審計職業化以后,有職稱可以享受相應的待遇,進一步提高從事審計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擴大審計隊伍,解決了審計力量不足的問題。同時,將財政資金“最后一公里”的監督落實了。
(三)保護村干部。村干部是黨和政府的寶貴財富,是農村致富帶頭人、是黨的農村政策的重要執行者,是農村穩定的重要力量。很多干部存在經濟上違規被處理,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監督,監督缺位。如果有常態化的經濟監督,能及時地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這樣挽救了這些干部。
(四)轉變政府職能需要。政府的兩項重要職能是管理職能和服務職能,目前管理職能存在問題、服務職能沒有做好。財政審計所開展的村級財務審計監督屬于政府主動服務,鎮(辦)一級政府需加強。為村民服務意識,鎮財政審計所對村級集體資金進行的審計,就是一項很好的為村民服務的體現。
二、機構設置及職能
(一)機構設立。在全市140個鎮(辦)單獨設立了“財政審計所”,作為各鎮辦的內設機構,把審計監管的觸角延伸到基層一線。在市審計局設立在編村級財務審計指導科1個,配備4名人員負責全市村級財務審計監督指導;強化縣區審計局村級財務審計指導職責,加強鎮辦村財審計監管主體責任,為鎮辦財政審計所調劑核定編制709名,選優配強財政審計隊伍。
(二)職能職責。財政審計所作為各鎮辦的內設機構,主要負責財政資金管理和村級財務審計監督,實現了鎮辦財政績效管理和村級財務審計監督的統一協調。并堅持“職責法定、權責統一”原則,依據相關法規政策,賦予鎮辦財政審計所12項村財審計監管職能職責。
三、村級(社區)財務審計的主要內容
(一)村級財務管理方面
1.專業機構是否健全。由于各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在很多地區村委會沒有按照有關財務制度規定設立健全的財務機構,有的地方連會計、出納也未分設,往往是由村黨支部書記或村委會主任從村委會成員中或非成員中指定一人擔任村文書兼會計和出納,缺少應有的制約機制。
2.賬目設置是否清晰。村級財務實行“村財鎮監管”以來,財務管理基本規范,但由于少數村組干部思想認識不到位,遵章守紀意識不強,在村級財務管理及賬目設置上不嚴格,且經費開支隨意性大,記流水賬、打白條現象嚴重。
3.財務人員素質是否過硬。缺乏基本的財務常識,未能履行好會計、出納應有的職責。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業已經擺脫了指令性的計劃經濟,日趨走向市場化,它客觀上要求村民必須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確立自主、平等、民主、法制、科學、效益、創新等現代意識,在經濟上,成為成熟的市場經濟的主體。
(二)惠民資金使用及管理方面
1.是否存在包包賬、債務不清的問題。通過清理審核村級財務收支情況,存在:村上多年來賬目不清的問題。體現在包包賬、債權債務不明、白條列支、票據不規范、手續不完善等問題,消除了群眾心里疑慮和上訪問題,使干部和群眾明白了村財務收支情況,還大家一個明白;村級活動場所和基礎設施建設債務問題依然存在。審計調查中發現債務資金涉及年代久遠,且村上無集體收入、無償還能力;各項惠農資金兌付問題。對應享受的各項補貼存在未嚴格按照相關政策落實到位,賬務不清,兌付不及時。
2.是否存在各項收入未納入農村中心代管。通過審計杜絕了賬外賬、小金庫的問題,讓村民對集體資金的運轉更加了解,對村干部更加信任。
3.是否存在自定政策亂收費、加重群眾負擔。通過審計發現收取群眾移民安置戶資金,用于征訂報紙等日常開支、收取村民“交鑰匙工程”場地開挖費等問題,造成群眾不滿,加重群眾負擔。
四、村級(社區)財務審計方法步驟
(一)充分審計調查研究
按照安康市委、市政府領導部署,市財政局、市審計局、市編辦、市農業局等5個相關部門協作與配合,共同推動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和村級財務審計工作。一是深入工作調研。市審計局領導會同5個相關部門領導分別 到10個縣區試點鎮(辦)開展審計工作前的調研。二是明確審計試點工作思路。確定了10縣(區)同時開展工作試點,每個縣(區)抓1個試點鎮進行村級財務審計工作。三是召開專題培訓會議。2015年11月在市審計局主持召開了村級財務審計業務培訓會,10縣(區)審計局、試點鎮鎮長和財政審計所所長參加會議。各相關部門和專業人員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就鎮辦財政審計所審什么、怎樣審、審計成果如何運用等,對相關人員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專題培訓。四是制定指導意見。市審計局制定印發了《安康市鎮辦財政審計所2015年村級財務審計(試點)指導意見》,明確了鎮辦財政審計所開展村級財務審計工作的指導思想、審計的主要內容、組織分工、實施步驟及工作流程等,并印制了統一的文書模板。
(二)制定審計方案及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制定審計實施方案、發出審計通知。在鎮(辦)黨委、政府領導下,統一部署,成立鎮(辦)村級財務收支審計領導小組,加強領導、合理分工、明確責任。鑒于財政審計所人員沒有全部到位的實際情況,為快速、高效開展工作,各鎮政府從有關部門抽調工作人員,會同財政審計所現有人員組成若干個村級財務收支審計組,由鎮辦財政審計所發出審計通知。
第二階段,自查自糾階段。各村開展自查自糾,清理歸集本村賬目,做到全面、真實、清楚,為村級財務收支審計做好準備。撰寫自查報告,經村民監督委員會負責人簽署意見后報鎮(辦)財政審計所。
第三階段,集中審查和查處階段。審計組對各村財務收支進行逐一審查,針對審查出的問題,逐一取證,在此基礎上形成審計報告或審計意見書,征求村兩委會及監委會意見。根據村兩委會及監委會回復意見,經鎮(辦)村級財務審計領導小組研究后或財政審計所研究后,由鎮辦財政審計所出具正式《審計報告》,《審計報告》主送村委會,報送鎮黨委、政府、人大及縣(區)審計局、財政局進行備案。鎮(辦)財政審計所公布審計結果,接受群眾監督。
(三)嚴控審計質量
將村級財務審計項目分為A、B項目。A類審計項目為資金量大、資金來源較復雜的村,是必須要審計的項目,在村自查的基礎上,對村級財務進行審查,出具審計報告;B審計項目為資金量小、資金來源比較單一的村,在自查的基礎上,對村級財務進行抽查,對抽查出問題的村出具審計報告。
五、村級(社區)財務審計的成果運用
安康市村級財務審計試點10個鎮 156 村、非試點鎮51個村,共計207個村。財政審計所充分發揮了審計主力作用。一是發現了大量問題。移送案件線索 25件,其中1名村干部被中紀委通報;虛報冒領財政資金12.86萬元 ;侵占集體資金47.18萬元;清理帳外資金1139.3萬元;擠掉債務水分178.9萬元。二是發現村財鎮監管未執行到位,民主理財未落實,村級資產管理不嚴,村級債務不實,村級支出審核不嚴等問題。通過開展審計,進一步保障了村級公共財政資金安全,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促進了農村和諧穩定,成果運用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規范制度建立。通過審計摸清家底、發現問題,積極整改的總體要求,各縣區在整改的同時制定了《縣區村級財務收支管理辦法》、《縣區關于村級組織及鎮轄辦站所財務收支審計實施辦法》等制度規劃。
(二)加強監督檢查。安康市加大對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力度,把各項補貼列入績效考評內容之一,相關部門組成工作組定期和不定期對政策落實情況進行抽查,通過實地走訪基層干部和農戶,認真了解政策落實扶持及補貼資金發放等有關情況,及時糾正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確保各項補貼政策不走樣、農民實惠不縮水。
(三)理清財務收支。通過審計,盤清了村集體家底,弄清了資金渠道和支出方向,確認了債權債務,辦公室了合規與違規,幫忙建立了規范賬套,給村干部財務收支估了一次全面的體檢,向群眾交了一本明白賬。
(四)促進村級發展。通過審計,充分發揮審計作為公共資金“守護神”、深化改革“促進器”、政策落實“監督員”、權力運行“緊箍咒”、反腐倡廉“殺手锏”的重要作用,保障資金安全,提高資金使用績效,為促進農村社會和詣穩定、為如期脫貧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助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