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稱之為“一帶一路”,也被稱為“第二次開放”。 “一帶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下談合作,是國家的戰略性決策,體現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不難看出平等的文化認同的重要性,而推進國際交流活動恰恰體現了這樣一種對于平等的文化認同的不懈追求。作為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內容之一,組織和推進學生國際交流活動已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浙江省內許多高校通過與境外大學開展聯合作,互派交換生、組織短期訪學、安排帶薪實習等多種途徑,大力推進學生國際交流活動的發展。雖然擁有海外訪學或留學經歷的學生人數逐年增加,但是浙江省大部分地方高校在發展學生國際交流方面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浙江本科院校當下的國際交流活動現狀與困難
在學生層面上,浙江省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學生對于國際文化交流存在一定的誤解。大部分學生認為國際文化交流只是單純的出國玩樂,見見世面,只適合家庭條件優越的學生。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明確的規劃,對當前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了解不多,以及國際交流活動的本質了解較淺。也有不少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在國際前沿的最新發展現狀了解甚微。此外,由于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更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使得部分教師對學生國際化意識的引導不夠,導致部分學生對參加國際交流于個人發展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因而大部分學生主觀上沒有出國交流學習的意愿。
在學校層次上,大部分浙江省地方本科院校的留學生規模較小,校園內關于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內容不豐富,大部分學生沒機會與留學生展開交流,無法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與魅力。由于校園內國際化交流氛圍不夠濃厚,學校推進學生國際交流的力度也不強,學生出國交流學習的管理和服務機制尚未健全,以至于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和語言交流能力得不到鍛煉,國際化視野不夠開闊。雖然大部分學校都非常重視教育國際化,積極推進國際間的交流活動,但由于資金、管理體制以及許多不可控因素作用,在實際推動發展過程中便顯得有心無力了。學生出國交流學習往往涉及課程銜接及認證、學分學歷互認、畢業和學位授予等學籍管理方面的難題,這就需要學校外事處與學校教務處做好工作銜接,明確各自的工作職責,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很難做到。由于學校教務處工作不積極導致推動學生國際交流活動困難的學校也不在少數。另外,由于各個學校教學計劃和教學目的不相同,因此學分以及課程認證上也存在偏差。大部分學生都因國際交流的高價格望而卻步,由于大部分地方學校沒有足夠的國家撥款,財政緊張,目前無法在學生國際交流方面做出較大的資金投入,便沒有設置相關的獎學金或助學金項目,這使得部分品學兼優的學生因資金不足而沒機會參加國際交流活動。此外,由于國(境)外合作的學校層次不一,部分合作院校所提供的交流機會層次不一、選項單一、內容乏味,根本無法吸引學生。同樣的,由于浙江省內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學生出國(境)后續的管理和服務工作上還有較多困難的情況下,學生出國(境)交流時可能會遭受心理和生理的雙重壓力,因此部分學生可能會存在抗拒心理,也是推進學生國際交流的難點。
二、“一帶一路”戰略所帶來的影響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與實施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中國從國際發展的積極參與者到全球化發展的出謀劃策者的一個角色變換。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教育舉足輕重,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的作用。[3]我們應該利用這樣的優勢,掌握主動權,將之前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合作交流的經驗帶到之后與沿線國家的交流發展中,在國際教育方面也要做到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根據浙江省所處的優勢,制定出適宜的相關政策,實現角色轉變。通過教育引進和輸出,吸引更多的人才來華發展,擴大學校知名度,招收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子,真正提升浙江省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國際化辦學能力。
目前浙江省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致力于推進與歐美日韓等較為發達國家的國際文化交流,較少涉及到與東南亞、中東地區以及非洲等較為落后地區的國際文化交流。“一帶一路”戰略貫穿歐亞非大陸,涉及大部分亞洲國家、中東、部分歐洲發達國家以及非洲國家,這一沿線的開發,可以大范圍的擴大國際文化交流的范圍,為國際文化交流提供更多可以選擇的院校。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會有更多的沿線國家認識中國、了解中國,與中國有更多的貿易來往,便需要更多熟悉中國文化背景以及多種語言能力的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人才,這必定會推動浙江省高校國際教育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推動與發展和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便可作為新的發展重點,結合浙江省地方本科院校的具體情況制定出適宜的交流政策,實現共同發展。
三、全新局勢下的發展對策
(一)消除學生偏見,樹立正確的國際文化交流觀
浙江省地方本科院校在推進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該廣泛開展關于國際交流活動的宣傳,將這種交流活動的本質及可帶來的影響等多個角度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交流觀,摒棄之前只是游山玩水的錯誤觀念認識。通過學校這種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們意識到國際文化交流可以有機會接受國外高等院校的不同的教育方式,靜距離接觸名師,體會到不同的教學氛圍,領悟學生自己所學專業在國際前沿的最新發展狀況,國外許多高校所提供的很多機會目前仍是在國內許多高校所無法達到的一個水平。同時,在全新的局勢下,對于家庭條件較為困難的同學,學校可根據自身情況適當減免學費或設立相應的獎學金,制定出多種交流方式的選擇,如:交換生、短期游學、暑期訪學等多種方式供學生們選擇。
(二)增強服務意識,完善管理機制
當學生出國(境)外學習交流時,受到地域、時差、溝通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的情況下,學生遇到困難時往往不能第一時間找到老師尋求幫助。雖然高校里參加國際文化交流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是成年人,應該可以和國外學生一樣做到自己管理自己,但是由于我國學生從小受到的教育背景與外國學生明顯不同,外國教育更追求從小培養學生自助獨立能力,因此絕大多數的學生在這方面與國外的學生仍存在一定差距。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更應該重視對學生的行前指導。不僅要包括日常生活中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問題,如:貨幣兌換、文化背景差異、語言差異等,還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如:遇到敏感問題或緊急情況如何應對等。在學生出國(境)外進行交流時,也要注重與學生進行后續溝通,及時了解他們在國(境)外的生活狀況、學習狀況等。學生交流活動歸來后,也要注意與學生進行交流、經驗分享,幫助學生盡快跟上國內的學習進度,重新適應不同教學方式和學習氛圍。
(三)改變合作模式,推進與沿線國家交流合作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早在 1996 年和 1997 年就加入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 AEA-RU) 和環太平洋大學聯盟( APRU) ,開展區域性聯盟合作的嘗試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我國與沿線國家的交流也越來越多,無論是貿易往來亦或是學術交流。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改變以往傳統的交流合作 方式,不再單純是點對點的交流,而應該加快實現點對面的交流,聯合國內外部分高校形成一個教育交流聯盟。將我們之前與歐美等國家交流合作的經驗帶到與“一帶一路”所涉及的沿線國家的高校的合作交流中,加快創建一個新的教育交流平臺,成為日后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新型人才的搖籃。
四、結語
學生流動問題往往占據高等教育國際化討論的首要位置 , 它與課程課改, 研究合作,基于學科的網絡建設,跨越邊界的開放教育和遠程教育等等國際化的工作等,均被視作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支柱內容。學生和教師作為國際交流合作的主體,進一步了解學習“一帶一路”的深層內涵,將對推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起重要作用。以學生與沿線國家的國際交流合作為敲門磚,爭取與全球更多國家展開合作交流,讓學生體會到更多不同文化和不同學習方式,全方面提升自身能力,成為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新型人才。
(作者單位為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