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國房產稅改革現狀
當前,中國房地產市場持續火爆,房價節節攀升。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與日俱增,我國政府也逐漸認識到房產稅對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的重要性,并越來越多地將其作為調節房地產市場可依賴的路徑選擇。房產稅改革于2011年開始在滬渝兩市進行試點,多年過去效果差強人意。為了遏制過快上漲的住房價格,保證房地產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國家先后出臺了若干宏觀調控政策,但是我國的房產稅征收還存在諸多問題和困難,必須加快改革步伐。
(一)滬渝改革試點
重慶屬于中等房價的內陸城市,從重慶市自開征房產稅試點以來,應稅高檔住房占總住房成交量的比重同比下降了27%,房價下降10%。部分開發商已開始調整戶型結構,減少高檔房比重,降低大戶型供給。這樣來看,房產稅試點對高價房的需求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但普通居民住房仍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房價仍未得到遏制。
上海作為超一線大城市,屬于高房價、高增長城市,房產稅實施“增量模式”,改革試點以來,上海房價增長速度明顯放緩(見圖1),2012年房價較2011年變化不大,這說明改革試點初見成效。但從總體趨勢來看,上海房價仍呈上漲趨勢,尤其是近幾年,房價由2011年的22413元/平米漲到2015年的32001元/平米,漲幅接近143%。
(二)“930”新政
2016年9月30日央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對個人住房貸款需求的支持力度大幅提升。《通知》對首套房再啟“認貸不認房”界定標準,以“不許炒房,只允許居住”為根本要義,叫停了首付貸、二套房首付普通住宅不低于40%、非普通住宅不低于70%,且利率是基準利率的1.1倍。改革推行半年多以來,“新政”對市場的作用開始逐漸顯現。繼二手房成交量上升后,新房成交量也出現回升。
二、國外房產稅改革經驗借鑒
從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經驗來看,房產稅收入是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支撐當地公共服務的大部分開支。反觀我國現行房產稅制度,與國外相比房產稅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例很小。由于我國現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地方政府過于依賴短期的土地財政,造成地方財政收入過于依賴賣地,忽略了房產稅對地方財政的長期作用。而一些國家例如美國、俄國的房產稅起到了調節貧富差距的作用,部分國家把房產稅作為房價的調控工具。因此,我國房產稅改革可以從完善地方稅制入手,拓寬地方財政收入來源,房產稅收入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和公共服務,同時起到縮小貧富差距、合理引導購房需求的作用。
三、建議及啟示
(一)完善房產稅稅制,拓寬征稅范圍
一方面,我國應盡快完善所得稅制度,推進稅收體制改革。另一方面,減少冗雜的程序,避免出現試點時呈交大量證明材料的現象。移動支付時代下,可以學習我國水電部門的做法,鼓勵納稅人通過支付寶、微信等方式支付。也可以學習新加坡的做法,鼓勵銀行轉賬的方式,當然這需要其他金融機構部門的配合。
(二)建立有效的稅收征管體系
我國現行稅收體系仍存在不少漏洞,偷稅、漏稅的現象時有發生。為了杜絕這些現象,要加強納稅人的納稅意識,加強法制教育,提升公民素質,加大對稅收目的的宣傳,征收房產稅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長此以往,必然減少偷稅漏稅的發生。
(三)明確征稅目的
“房產稅改革是我國新一輪房地產調控的制度建設內容。”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說,其目的并非單純為打壓房價,實質上是經濟調節杠桿。房地產稅征收的目的,遠不止于調控房價。而房價的影響因素有土地供應、購買需求、貨幣供應等,如果僅將房地產稅作為一種調控手段,或許在一開始就將是一種錯誤的做法。
四、結語
房產稅改革在當前處于特殊時期,吸引著廣泛民眾的視線,對房價的調控意義重大,房產稅在此時進行改革會被賦予過多的功能。任何一項制度都是在實踐的洪流中不斷完善的,房產稅亦如此。我們應以實現公平與效益的統一為目標,建立科學的稅費體系。
(作者單位為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