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行的經濟體制下,城市里的居民大都被暴露在高壓力的生活節奏中,幸福指數不再是吃飽穿暖,而是吃的健康,生活休閑等新標準。為了迎合群眾的口味,城市中大批興起了生態園,為城市中的居民提供一個綠色休閑的場所。在此以生態園為生物資產投資運營的縮影,來研究如何進行生物資產現有價值功能的延伸,在為公眾帶來生活娛樂的同時更為企業贏得最大的經濟收益。
本課題旨在基于新的準則,在企業現有的生物資產經營管理方法的分析基礎上,深入研究生物資產潛在的多元化經濟功能和強大的內在收益可能性,為旅游企業加強生物資產的績效管理提供優選模型。
一、生態園生物資產的經營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生態園的興起與發展
生態園是指在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針對城市化進程中導致的環境質量下降的問題,強調綠地對城市的滲透力和系統性,運用生物學、生態學規律建立綠色走廊,并以此引導城市的空間布局的集自然人文于一體的園林地帶。
(二)現階段生態園生物資產的經營現狀及存在問題
1.農業采摘園區采取收取門票形式獲得收入,前期培育成本高,后期投入費用相對較少,主要是零星成本。這種經營方式與一般農家樂式的采摘經營無異,缺乏特色,無法吸引大量顧客。
2.生態示范農業區目前的收入形式主要是參觀門票,主要用于科普教育功能,收益較低而成本很高。目前的生態示范園缺乏專門管理,甚至打著商業化經營,未形成規模化的科研、教育基地、講解員專業素養不高,園區缺乏衍生科技產品,對學生教育力度不強,缺乏說服力。
3.動物園區的管理沒有完全開發動物性資產的功能,沒有考慮不同項目組合的不同績效,使得部分動物除了觀光外基本處于靜止閑置狀態。長期以往,不僅失去了動物的天性,而且使動物園的管理陷入低效率惡性循環。
4.植物觀光園區目前的主要收入來源是觀賞門票,因缺乏量化經濟效益的理念,種植面積不斷壓縮,偏離了生態園綠色原始的主題風格,花卉利用度不高,無法為生態園贏得高收益。
(三) 存在問題
通過實際調查可以發現,目前生態園的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門票的固定收入,以及一些簡單的游玩項目;園區規劃上沒有合理分配生物資產的各項功能價值;產品經營范圍單一,商業化游樂設施占據了過多的土地面積而相對縮減了生物資產發揮其多元化經濟的機會;成本收益管理上缺乏對植物觀光園因吸引了眾多綠色愛好者而增加的餐飲,采摘,游樂項目的收入實行量化計算。
二、以陜西省A生態園為例的新模式應用分析
陜西A生態園,這里體現旅游景觀生態化的景觀設計項目,有生態迷宮、森林氧吧和森林浴場、大型樹屋、大地藝術、空中花園等。把生態造景與生態游樂結合起來,用綠色植物進行造景,制造游樂項目,打造游憩模式。
新的管理模式中將生態園的生物資產分為四部分:農業采摘園、生態示范農業區、動物園區、植物觀光園區,分別從成本,費用,收益比角度構建了指標,共同衡量并對比生態園現行與改進后的管理模式的投入產出比。
城市生態采摘園為久居城市的居民帶來自然綠色的環境,使人們抽離高壓力的生活節奏享受周末的田園快樂時光,生態園應該在為顧客營造清新自然的綠色氛圍中,考慮如何為本企業帶來最大的收益,縮減不必要的成本,增加副產品收入,提高生態園長久經營的能力。
新的管理模型將農業與餐飲、紀念品、游客互動、休閑、度假有機結合,促進了生態園農業的鏈式發展,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聯系,構建生態農業的規模化可持續發展模式,不僅實現其科普教育功能,更充分利用土地面積優培優育,合理利用資源,不浪費,構建高投入高產出模式。
動物類資產的功能靈活多樣,例如自助拍照留念和動物毛標本紀念品,參觀蝴蝶家園的鞋套出售等都隨著顧客的興趣愛好隨時變化增加減少,贏得收益;珍惜類動物要注重保護其繁殖,擁有生態園的珍寶;合理分配有限的投資資金,不僅要在早期獲得資金回流維持生態園的正常經營,也應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
花卉栽培區主要生產各種食用和觀賞性花卉,供游人品嘗、欣賞和購買消費,而風景林為生態園帶來涵養水源,綠色生態的環境、吸引游客等多項功能,雖然不是直接受益,但管理人員應該看到其為整個生態園產業的發展所做的貢獻,合理安排資金投入。
三、研究結論
從上述分析來看,我國生物資產行業大部分企業的投資經營仍處于初級開發階段,成本投入量大而收益不樂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僅靠門票和游玩觀賞項目的收費非常被動;其二是因為生物資產產品的初級單一性和生長季節性造成企業收入淡旺季分明,收入不均衡;其三是管理人員未能合理安排生態園項目投資資金,兼顧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提I高生物資產投資績效應對應原因下手。
(作者單位為山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