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教版文言文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很多有價值的思考,挖掘其章法技巧及其思想內涵,對我們語文教學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古代文言文課文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語文教學啟示,有利于我們不斷改進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蘇教版課文教學中的句式、寫作、詞語運用、表現手法、作者含蓄婉轉的情感的表達等方面都給我們語文教學帶來深刻的啟示。
【關鍵詞】借景抒情;人文情懷;語言的表現力;情趣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蘇教版初中語文選取了一些優美的文言文,它們或是介紹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藝,或是表達作者憂國憂民的遠大抱負和闊達的胸襟,抑或是對勞動人民深切的同情,都讓我們對古人深深的敬畏,對我們做人做事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更是對當今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材建設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教學中的句式、寫作、詞語運用、表現手法、作者含蓄婉轉的情感的表達……無不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啟示,值得我們好好的探究。
一、文言文散文在寫作手法的運用上,描寫景物多角度,借景抒情,教會我們寫景要巧妙構思,抓住景物的特征
九年級上冊的《與朱元思書》是南朝梁文學家吳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吳均寫給好友朱元思的信中的一個片段,對于我們培養學生的寫景作文是一個成功的范例。文中開頭總領全篇,交代了從富陽到桐廬這一帶山水的特點,從山的“奇”和水的“異”開啟了下文。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就是作者運用多種藝術手法來精細地刻畫景物,使其形象生動。單是寫水,從靜態寫到了動態,唯有水靜水清才能看到游魚細石,從靜態過渡到動態的寫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張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我們更加形象生動地了解了富春江水的變化特點。作者如此細致地刻畫景物,目的是為了抒情。山山水水對人們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濾去心中太多的浮華,追求一種安恬,淡泊名利,多些寬廣的胸襟。
為此我給學生布置了一篇作文,仿照《與朱元思書》,對學校的一處景物進行描寫。要求學生多角度并調動各種感官,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和寫作手法對景物和景點進行細致地描寫,借景抒情,構思自己的作文。167班付照旭的《樟樹》,寫出了樟樹的特征。他寫的這棵樟樹是生長在校園門口的、具有百年歲月的老樹,它飽經歲月的滄桑,十分健壯。付照旭作文中有這樣精彩的語句:如“那粗糙的樹皮隆起來就像是一塊塊鍛煉已久的肌肉,那一只腿把整個身軀支撐起來,讓她不會倒下。”又如:“還有許多小分枝拖著樹葉伸出樹梢,有的像朵朵白云在空中飄飄揚揚,有的像一個個伸出手的老師,在歡迎學生歸校……”小作者把幾棵樟樹寫得綠意盎然,充滿靈性,景中有物,景中有序,景中有情,而且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出樟樹的特征。我們在對這種寫景散文的認識之上,進行理解和感受,并運用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正是我們《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要求的!
二、許多選入蘇教版的文言文課文內容具有趣味性,適合學生的情趣點,且語言通俗易懂
我們從淺顯的文言文課文中感悟到實際上我們的語文課堂也應該是輕松的,和諧的,寓教于樂,在歡快的氣氛下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課程標準》對閱讀有這樣的描述:“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如《愚公移山》,一個老者要去移山,他為何要做這樣的事情?他的子孫支持他做這樣的事情嗎?不要把這樣有著趣味性的文章上成枯燥、艱澀的教學形式。郭初陽老師執教的《愚公移山》,改變了以往傳統的上文言文課文的形式,不是把更多的環節放在虛詞、實詞的講解和課文的釋義上,而是提出了一系列極具挑戰性的理論問題,引導學生面對與思考,是一堂很富于沖擊力的課。這樣的課堂學生不會疲倦,而是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循序漸進地提高自己對課文的認識。學生有自己的閱讀體驗,跟隨著教師解讀課文,學得透徹。所以我覺得我們的語文老師應該對課文好好閱讀,自己有創造性地去研究課文,如何找好課文的落腳點,教學的目標究竟是什么,有自己解讀課文的方法或者方式,讓課文在有趣和學生的積極思考中進行,老師是欣慰、有反思的,學生是有收獲的,讓課堂生動地呈現學生的學和老師的教。
三、古仁人寬廣的胸襟、豁達的心態和愛國主義情懷,符合現代人的價值觀,教學時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他們的精神風貌,加強學生的人文性的培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堂內容的價值取向,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醉翁亭記》的作者歐陽修,謫貶之后,仍然有著豁達的心態,心裝百姓有吏民同醉同樂,深受百姓的愛戴,百姓愿意跟隨太守游山玩水。教學時我們應該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特別是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性,其實人文性就是人與文化,它包含著情感、意志和思想觀念的內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著名學者王國維曾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現代詩人汪國真說:“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教學時我們要聯系現實,引導學生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能夠豁達樂觀,恬然自適,積極向上,有所作為,更要有一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精神。文言文中的古仁人的情感符合學生的價值觀,更是讓學生領會作品的文化內涵,砥礪自己的品德,完善自己的人格。
蘇教版文言文帶給我們的教學啟示當然不止這些,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還要更加深入地探究文言文課文帶給我們的思考,從中借鑒有助于我們語文教學的方法、觀點。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07(8).
[2]王榮生.解讀“語文實踐”[J].寧波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12).
作者簡介:黃玉玲,女,1981年生,蒙古族,遼寧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3級在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育(中學語文)。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