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踐行新課改提出的以學定教、以生為本理念,小學語文應該以學定教,實施多元文本解讀,為學生提供體驗式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個性解讀過程中,有效發展創新思維、思考能力。本文從課前自主預習、引導多元解讀、促進個性解讀、課外拓展閱讀這幾個方面,探討了基于多元文本解讀,打造小學語文優質課堂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多元解讀;優質課堂;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新課改提出,要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也要關注學生個性發展?;诖耍瑧撧D變教的方式為學生學的方式,讓學生在多元文本解讀模式下,實現對文本的個性解讀,解放學生的思維?!岸嘣庾x”即為基于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個性理解,實施個性化、自由的文本解讀過程。為發展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有效思維與合作互動,語文學習時,應該為學生預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多元解讀文本,發展學生語文素養,打造優質小學語文課堂。
一、課前自主預習,奠定解讀基礎
解讀文本,即為分析和理解文本的過程。為了實現文本解讀,需要先對文本有大致的了解。結合課前自主預習,能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機會,讓學生把握內涵和中心思想,實現個性化的理解。針對教學內容,結合預習單的形式,完成自主預習。預習單中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課前解決,并按圖索驥預習。
如《負荊請罪》學習前,教師分發預習單,讓學生預習。預習單包括:對字詞的理解,展示生字生詞;積累好詞好句;說出文章講了幾個故事,每個故事是怎樣聯系起來的?文本中廉頗與藺相如的人物性格分別如何?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什么特點?書寫閱讀感受;記錄下未解決的問題。通過學生自主預習,完成預習單,奠定解讀基礎。
二、引導多元解讀,探尋不同角度
多元解讀,即為站在不同的角度解讀文本。語文教學,教師不應該規定學生的答案一定要是什么,也不應該用參考答案來規范學生,而應該給學生自主創新思考的空間,讓他們探尋不同的角度,從多個角度解讀文本,發展學生思考能力與學習能力。針對語言文字、思想內涵、寫作技巧等,展開個性解讀。引導運用改編、仿寫、續編、寫讀后感的方式,創造性解讀。
如《誰的本領大》一文中,風和太陽比本領,比了兩輪,誰都不服誰,到底誰的本領更大呢?可以鼓勵學生從多角度解讀文本,是讓孩子脫衣服的太陽,還是讓船兒乘風破浪的風呢?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理解。教師鼓勵用故事續編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此,為學生提供了多元解讀文本的機會。又如《最大的麥穗》學習時,可以結合學生對生活的理解,運用寫讀后感的方式,多元解讀文本,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三、促進個性解讀,激活創新思維
學生認知水平與思維方式不同,解讀文本也就會有個性化的閱讀體驗,這就是個性化解讀。小學語文教學目標,需要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個性閱讀體驗,鼓勵學生自主思考、互動合作與實踐創造。應該預留時間讓學生個性解讀,分析文本中的字詞含義、背景內容、寫作方法、表達方式、文章內涵等,通過個性解讀,優化學習過程。
如《云雀的心愿》學習時,可以為學生預留個性解讀的時間,學生自主閱讀并提出問題。學生提出如下問題:為什么大河里的水變成了洪水?森林為什么是水庫呢?森林有什么作用呀?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云雀的心愿又是誰的心愿呢?通過學生自主提出一些個性化的問題,結合小組合作形式,完成解答。個性化的理解文本內容,深入了解森林的作用和保護森林的意義。之后仿寫這篇文章,以動物的口吻寫出趣味的小故事。通過個性解讀,有助于發展學生創新思維。
四、課外拓展閱讀,增加知識儲備
能正確地解讀文本,需要足夠的知識儲備,也需要有較強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同時,為了進一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發展學生解讀文本的能力,有必要引導學生在課內外拓展閱讀,以閱讀提供多元解讀文本的保障??梢哉f,拓展閱讀與多元解讀是相輔相成的,深入的解讀也能激發學生拓展閱讀的興趣。新時代下,應該鼓勵學生基于興趣、課內學習需要,實施拓展閱讀,增加知識儲備。
如《林沖棒打洪教頭》中的人物沖突緊張、故事曲折離奇,學生很有閱讀的興趣??梢怨膭顚W生拓展閱讀《水滸傳》,了解更多英雄的故事。《負荊請罪》學習后,延伸閱讀《史記》;《三打白骨精》學習后,延伸閱讀《西游記》?;蛘呋趯W生自己的興趣,閱讀課外讀物《格林童話》《科學家故事100個》《科幻故事大世界》等。通過拓展閱讀,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提升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優化學生語文素養。
五、結語
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不應該過于約束學生的思維,應該為學生預留獨立思考的空間和自主學習的時間,鼓勵學生在多元文本解讀理念下,展開個性化的閱讀和解讀過程,發展學生創新思維與學習能力。小學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課內外多學、多思、多實踐,契合生活實際,重視思考實踐,不斷發展學生語文素養,實現素質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陳莉.多元有界:文本細讀之《去年的樹》[J].小學教學:語文版,2011(17).
[2]張依芳.小學語文教學文本解讀的多元視角[J].基礎教育參考,2014(2).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