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與“能”作為對素質教育不同探索階段的具體體現,沒有“要”的階段,就沒有“能”的階段。或許,還有比“能”更準確、更能體現素質教育的表述。或許,還有比此次新課標更先進、更切實可行的教育理念,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要在教育實踐中去不斷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語文新課標;“能”;“要”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能”這個字在語文新課標中隨處可見。如在總目標中:“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并有一定的速度”等等。“要”這個字在語文教學大綱中舉目可見,如“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學會默讀”等等。
為什么新課標在表述中不沿用教學大綱的“要”,而改用“能”?這兩個字有什么區別呢?我查了《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能”表示具備某種能力或達到某種效率;“要”表示做某種事的意志,必要,應該。仔細琢磨,雖一字之差,但意義卻千差萬別,“以一斑而窺全豹”,由“能”一個字卻折射出此次新課標改革的一些特點。現談幾點體會。
一、“能”更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從“能”這個字的字義就可以很明確地看出這一點:讓誰具備某種能力或達到某種效率?當然是指學生。新課標就是為學生寫的,是站在絕大多數學生的立場上寫的,因為新課標的內容是多數學生都能達到的最低標準,是某一學習階段的最低的統一的要求。有了這個要求,作為教師,心中就要時時刻刻裝著絕大多數學生。不管是備課,還是上課,抑或是批改作業,都要想學生之所想,思學生之所思,這樣才能體現新課標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理念。
我在備課時,設置每個環節,哪怕是每個問題,都考慮到多數學生的實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比如:備課時備到這樣一個問題:“學了這篇文章,你受到什么啟示?”其實“啟示”這個詞意是有點抽象的,考慮到我班可能會有近一半學生無所適從,我便把這個問題改成了“學了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或“學了這篇課文,你還想說些什么?”進行引導,上課時,發現絕大多數學生都能說幾句,興趣很高。其實,“以學生為主體”這個教育理論早就提出來了,教學大綱中也體現出這種思想,只不過它是站在教師的角度,帶有一定強迫性的“要”,學生必須達到什么要求,而這種要求往往也只有少數學生通過努力才能達到。大多數學生全靠教師的“硬灌”,學生成了接納知識的容器,我之所以認為這是新課標的特點之一,主要是因為新課標強調的具有主體地位的學生的范圍擴大到了全體,這是以往所沒有的。
二、“能”是對素質教育精神的切實體會
素質教育關注學生的全體和要求全面提高其基本素質。這里的“基本素質”所指是學生的態度以及獲取知識的情感、價值觀、能力。而新課標通過“能”的表述,強調的正是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這正是對素質教育精神的切實體現。
我在揣摩新課標中“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并有一定的速度”這句話時,覺得光在看到學生書寫時強調是行不通的。于是,我除了在平常的教學中讓學生牢記我的“三字訣”,即:準、美、快;還強調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寫每一個字都要做到“準、美、快”。我還倡導學生用鋼筆寫每一個字(現在絕大多數學生都要圓珠筆或水筆,鋼筆幾乎成了“古董”,這非常不利于學生把字寫好),用字帖練字,并且隔一個月就進行一次書法比賽。我還把每次比賽時學生的作品保留,適時地發給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享受著練字成功與進步所帶來的快樂。現在我班大多數學生已養成了一個習慣:有事沒事練練字。
三、“能”體現了“大語文觀”
“留心處處皆學問”。語文更是存在于電視、報紙雜志,甚至是大街上的廣告牌、墻上的宣傳語等。若想使學生具備某種能力,僅靠課本,靠課堂,簡直是杯水車薪。于是,新課標把我們的視野引向了更廣闊的天空,而這是教學大綱很少提到的。比如“能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語文教材內容安排是以單元為單位進行整合的,每個單元都有共同的訓練重點。比如:人教版第九冊第五單元訓練重點是“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在引導學生學習本組課文時,有意識地讓學生體會到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的方法。但是方法知道了,并不等于就擁有了能力和效率。要想使學生真正具備這種能力,必須要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去練習才行。于是,我讓學生在閱讀課外書或者家里的報刊時,也注意有一定的速度,并用讀書卡片記錄下大概的閱讀情況,包括閱讀時間、主要內容、有何體會等,再定期開展“讀書會”,讓學生互相交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我發現學生的讀書卡多了,所記錄的閱讀用時漸漸短了,內容領悟漸漸準了,體會感受漸漸深了。
當然,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問題。“要”與“能”作為對素質教育不同探索階段的具體體現,沒有“要”的階段,就沒有“能”的階段。或許,還有比“能”更準確、更能體現素質教育的表述。或許,還有比此次新課標更先進、更切實可行的教育理念,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要在教育實踐中去不斷探索的問題。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