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必須要格外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要真正扎實有效地訓練到實處,通過教師到位的引導,使學生明白其中的方法,逐漸形成自主有效的學習能力,為今后的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堅實基礎。
【關鍵詞】語文課堂;概括能力;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提出問題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行,教育的理念在發(fā)生改變,課堂教學也一次次的在變革。我們告別了以往凡課必分段、歸納段意、寫中心思想的時代,總是讓學生去讀、去感悟、去體會,課堂上也似乎熱熱鬧鬧、書聲瑯瑯,學生也似乎學得有滋有味,興趣盎然。可是,靜下心來,細細地推敲,卻突然發(fā)現(xiàn)學生不會概括了,不會表達了,話也說不清了,甚至連高年級段的學生,有的回答問題時總是在兜圈子,點不到關鍵;有的結結巴巴,上句不連下句;有的說話只說半句,找不到中心;有的干脆把整段文字都讀出來,沒有取舍……難道這是真正的語文教學?難道這是我們所想見到的學生學習的結果?
二、自我反思
小學語文的教學,目的就是為了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能力。新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的教學目標中明確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一)只見書聲瑯瑯,不見靜思默想
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早就摒棄了以往字字分析、句句理解的陳舊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取而代之的是瑯瑯的讀書聲。可是仔細地聽一聽,卻發(fā)現(xiàn)課堂氣氛是熱鬧了,學生也似乎饒有興趣,可學生究竟學會了什么呢?除了會認幾個生字,會讀幾句課文,會背幾段美文,什么都沒有學到。課堂上實在太熱鬧了,哪有時間去思考、去探索呢?只要跟著老師教學思路一路讀著、嚷著,課文就學完了。這本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進步,但矯枉過正,強調了學生的朗讀后,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包括概括能力)不再是課堂的焦點,它被遺忘了,甚至遺棄了。
(二)只重朗讀感悟,不重能力培養(yǎng)
現(xiàn)在一教到課文,我們就說要與文本對話,要與作者對話。于是,讀課文,一遍又一遍地讀,一遍又一遍地悟,在朗讀中悟,在情境中悟,學生的確做到了,他們悟得很好,他們很激動,他們有話要說。可是當學生想說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不會說,說不清,一句話就能說清、說明白的卻用了好幾句話才說明白或者還是沒有說明白,支離破碎,為什么?因為語文課堂上沒有教如何把話說清,如何概括,如何歸納,沒有這樣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又怎能有這方面的能力呢?
三、有效對策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我們應該引領著學生去自主讀書,充分表現(xiàn)自己讀書的感受,去捕捉智慧的火花,讓文本開口“說話”,但更不能忘了語文課堂更需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多讀——讓課文“說話”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首先要讓學生讀熟文章。現(xiàn)在有許多學生課文不會讀,甚至有許多字不認識,不能很好地去學課文,而是走馬觀花,不求甚解。剛接觸課文,課文還沒有讀熟,就去找一些語句去感悟,這只能得到片面的信息,只會是一知半解,對文本的認識也只能是膚淺的、表面的,很難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也很難領略作者的別具匠心。長此下去語文失去了工具性,而變成了一堆枯燥的文字,學生的興趣沒有了,只剩下厭惡,所以許多學生怕學語文。怎樣激活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呢?那就要常常找一些學生愛看的書籍,既符合學生的心理,又能激活學生興趣的書引導學生去讀。如一些青少年版的名著,一些受學生歡迎的校園小說。還可以在上課時用心地范讀,然后激發(fā)學生去讀,去用心讀,在讀中找樂趣。有時還可以找一些讀得不好的學生去讀,有意折磨其他學生,讓他們躍躍欲試,心中很癢,很想讀,于是放手讓他們盡情地讀……有了熟讀的基礎,概括歸納主要內容應該不成問題了,這種水到渠成的方法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令學生受益匪淺。
如在教學《三打白骨精》時,因為是改編自古典名著《西游記》,故事內容學生也十分熟悉,于是我讓學生一次又一次地讀課文,讓學生找出隱藏在課文中與“三”有關的故事,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提高了,課文讀了一遍又一遍,與“三”有關的故事就在這讀書中很快地找了出來,再把這些故事連起來不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嗎?學生很快就把書讀薄了,不但訓練了自己的概括能力,而且還對《西游記》原著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不愁他們的概括能力在閱讀中得不到發(fā)展。
(二)多抓——把課文讀短
有人曾經(jīng)說過:“掌握正確方法是實現(xiàn)有效概括的重要條件。”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應該學會找課文的中心句、關鍵詞。有些文章一眼就能看出是圍繞著哪句話寫的,只要找到課文的中心句,就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如從課題入手,圍繞課文中的主要人物(事物)、事件等來概括。也可以想一想每段的意思,然后把每段的意思連起來,就會成為課文的主要內容。抓課文的主要內容要循序漸進地進行,也就是說要一個自然節(jié)一個自然節(jié)地進行,先抓住每個自然節(jié)的內容,再總結每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因此,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以下這些有效的方法:①抓住題目,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如《徐悲鴻勵志學畫》《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②抓住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如《夜晚的實驗》《盧溝橋烽火》;③抓住記敘文的六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如《螳螂捕蟬》《三打白骨精》;④抓住問題,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如《山谷中的謎底》《學會合作》;⑤抓住文章的幾方面特點,概括出主要內容,如《煙臺的海》《廣玉蘭》《秦兵馬俑》。
(三)多思——令課文清晰
勤于思考是提高概括能力的根本。掌握基本的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但真正運用好概括方法、準確地對課文做出概括,還要靠多思考。做事情如果不思考,不問為什么就去做,那一定不會收到好效果,讀書亦如此。只有學會思考,才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探討、鉆研。每篇文章要走進去,才能深諳作者的意圖,才能領悟其中的含義。
因此,課堂中的教學必須要格外重視培養(yǎng)起學生的學習能力,要真正扎實有效地訓練到實處,通過教師到位的引導,使學生明白其中的方法,逐漸形成自主有效的學習能力,為今后的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堅實基礎。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