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階段關于口算和豎式計算的這兩部分,一半以上的學生都能很快地理解并掌握解題方法,不過要想讓學生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對他們來說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本文從激發(fā)表達欲望、培養(yǎng)理解能力以及增加運用機會這幾個方面闡述怎樣培養(yǎng)能說會道的孩子,從而為我們的課堂添彩。
【關鍵詞】能說會道;有效課堂;數學語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數學課上,大部分孩子在理解和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后,并不能用規(guī)范的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雖然學生會對算式進行口算或筆算,甚至也能解答一些實際問題,但他們不能用規(guī)范的數學語言表述解決問題的過程,更不要說在課上讓學生將方法表達給同桌聽。如果課上出現大部分孩子不能用語言清楚地表述思考過程,那么他們做作業(yè)也只是一種模仿性的“做對”,對于知識沒有真正的掌握。
對于數學教學,我們不僅要讓孩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還要讓孩子學會敘述自己的思考過程,這樣可以檢測孩子是否真正掌握了計算方法。小學階段是孩子學習計算內容的啟蒙階段,因此,老師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掌握方法的來源,這樣不僅能讓孩子牢固的掌握知識,還能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一定要多訓練學生數學的表達能力。那么,我們怎樣做才能讓我們的學生在教學中能完整地、清晰地、有條理地用數學語言來表述自己的想法呢?
一、激發(fā)表達欲望
小學生經過了幼兒園三年的學習過程,已經基本上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是也會出現偶爾不穩(wěn)定的情感。數學知識如果照著書按部就班,孩子會覺得比較乏味,而且覺得沒有興趣。
在本學期的教學中,課前兩分鐘我都會利用時間給孩子們閱讀一則數學故事,如在教學“1一直加到100的和是多少?”這個問題時,我給孩子們講了這么一則高斯的故事:一天老師給高斯布置了一道題,1+2+3+……+100,高斯很快就算出了正確的答案,一開始他的老師布特納還不相信他算對了,在聽了高斯的解釋后他的老師也對他刮目相看。后來,他的老師跟他說:“孩子,你已經超過我了,我沒有什么教給你了。”后來,高斯就開始了對數學的研究。高斯是怎么快速得數的,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奧秘。孩子們很感興趣,從而為今天的教學做了鋪墊。
平時的課上,我還經常鼓勵孩子多大膽并大聲地動口說。一開始,不少孩子說的不完整,表述不清,甚至有些孩子不愿意說,遇到這種情況我就會引導孩子們說。我還會對每一個孩子的回答給予點評,及時表揚孩子們發(fā)言的優(yōu)點。我對孩子們的鼓勵方式也是多樣化的,有時通過語言,如:你真棒!老師送你一個大拇指,你說得真好等等;有時也會通過獎勵物品,如:貼五角星、表揚信等等。用不同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孩子們的表達欲望,讓他們把自己的思路傳達給其他的孩子,從而鞏固新知的學習。
二、培養(yǎng)理解能力
除了剛才我所說的激發(fā)孩子的語言表達,在教學中,我還發(fā)現孩子們對數學語言理解能力存在困難。數學語言和其他語言不一樣,它是嚴密的,我們在教孩子表述方法時,一定要要求學生用嚴密的數學去表述,尤其是具有數學特性的符號和圖表語言。課堂上我會解釋題中的每一個語義,幫助學生分析每一個句法,可能當時孩子們會覺得這樣上課怎么像上語文課一樣,但是時間久了,孩子們就會發(fā)現不同數學語言,它們所表達內容也是不一樣的,只有對每一句話都明確了含義,才能避免形式與內容脫節(jié),方便孩子們解答問題。
例如,我在上關于“小數點的移動”問題時,讓孩子們邊說邊移動著小數點,讓孩子們通過移動知道小數點向右移幾位,數就擴大幾倍,一個數縮小的倍數就是把小數點向左移動的位數。讓孩子們說的同時,要求他們動手挪動小數點,同時讓孩子重復敘述小數點和數的大小的變化關系,這樣的教學會讓學生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增加運用機會
課改的今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在我們的課堂上已經在嘗試。如:二年級《認識線段》這節(jié)課通過兩手握著毛線兩端來教學線段,體會線段有兩個端點,并且是直的,再通過折紙來體會線段有長有短。自己邊說邊指,同桌互相邊指邊說,當小老師邊指邊說給其他的孩子聽,通過多種形式,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增加了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達到教學目的。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如果老師不特意去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我們會發(fā)現一節(jié)課下來,只有幾個尖子生在那里積極發(fā)言,大部分學生成了光聽不說的“機器”,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屢屢發(fā)生,我嘗試運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如自述、同桌交流、小組討論等,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表達,給每個孩子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
(一)自述
學生解決知識點后讓他們鞏固性地表述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一課時,學生會敘述轉化后的圖形接近長方形,因此,長方形的面積與圓形的面積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班級里的后進生也有機會說出推導過程,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掌握圓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二)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是我的課堂教學中常常出現的教學方式,這不僅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還為孩子們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一些教學難點,如果由學生相互交流、各自點評,看似簡單的幾句話,卻能使學生掌握思路,舉一反三。
(三)小組討論
在孩子們的學習過程中碰到“疑難雜癥”時,我會讓他們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然后討論后總結,最后得到正確的結果。我們還要為孩子提供更多的練說機會,以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很好的鋪墊。
當然,我們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如果能緊緊抓住學生語言表達這根主線,充分挖掘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yǎng)出能說會道的孩子,為我們的課堂增添色彩。
參考文獻
[1]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張奠宙.數學教育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張奠宙.數學素質教育設計[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編輯:龍賢東)